水产学报 , 2018, 42(5):787-. doi:10.11964/jfc.20170410810
摘要:为研究杜仲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胶原蛋白基因COL1A1和COL1A2表达的影响,实验采用初始体质量为(215.0±0.4) g的草鱼120尾,随机分为2处理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20尾鱼),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添加2%杜仲的实验饲料(杜仲组),养殖时间为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杜仲对草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增加肌肉、皮肤和肝脏胶原蛋白水平,增加肌肉总必需氨基酸(TEAA)、总氨基酸(TAA)水平。2%杜仲可显著降低草鱼肌肉的冷冻失水率、离心失水率,但对肌纤维密度和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影响。在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方面,2%杜仲显著增加了第4周、8周时草鱼的肌肉、皮肤和第8周时的肝脏组织COL1A1、COL1A2基因mRNA表达量。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2%杜仲可改善大规格草鱼的肌肉品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26(3):321-. doi:10.12024/jsou.20160301699
摘要:探究了不同温度、光照周期对公子小丑鱼(Amphiprion ocellaris)幼鱼成活率、饵料转化率及生长率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50 d后幼鱼肝脏生长激素受体基因Ⅰ型(Growth hormone receptor 1)、生长激素受体基因Ⅱ型(Growth hormone receptor 2)、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基因(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基因(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光照周期对公子小丑鱼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其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影响显著。幼鱼的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在温度27℃时最大,22℃次之,17℃、32℃较低;光照周期方面,幼鱼的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在 24L:0D组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周期组。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幼鱼肝脏各生长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温度27℃时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光照周期方面,各基因在 24L:0D时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周期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公子小丑鱼幼鱼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7℃,最适光照周期为 24L:0D。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21(3):432-. doi:10.3724/SP.J.1118.2014.00432
摘要:为揭示Toll样受体家族基因TLR9在鲫(Carassius auratus L.,缩写为Ca)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鲫TLR9(CaTLR9)基因cDNA,并就注射外源性人绒毛膜促性激素(hCG)和不同性腺周期对该基因在鲫肠道表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aTLR9 cDNA全长3 509 bp,包含3 19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72 bp的5′非编码区和242 bp的3′非编码区.ORF编码1 06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包含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15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结构域(LRR),1个跨膜区和1个TIR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aTLR9与其他鲤科鱼类同源性较高,与鲤(Cyprinus carpio)相似度为92%,其次是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斑马鱼(Danio rerio),分别为 83%和79%.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aTLR9在鲫脾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肾和鳃,其他组织的表达量均较低.鲫肠道TLR9在非繁殖期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繁殖期,注射适当剂量的外源hCG可显著上调鲫肠道TLR9的表达.本研究对揭示鲫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调节机制,提高鲫健康养殖水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21(3):321-. doi:
摘要:通过鲤(Cyprinus carpio)基因组序列与斑马鱼(Danio rerio)CYR61基因编码区全序列的比对得到了CYR61 A、CYR61 B和CYR61 C共3条序列。分别克隆、测序得到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分别是1 158 bp、1 053 bp、1 107 bp,CYR61 A和CYR61 C得到完整编码区,都是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构成,分别编码385、368个氨基酸,其理论等电点值分别是7.83、8.54,分子量(Mw值)分别为42.55 ku、40.83 ku。鲤3个CYR61 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并且均含IB、vWC、TSP1、CT 4个模块。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鲤CYR61 基因与其他物种CYR61 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且CYR61 C与其他高等物种的CYR61 同源性更高,利用MEGA 5.0计算出CYR61 A、 CYR61 B和CYR61 C的分化时间早于鲤和斑马鱼的物种分化。CYR61 C在13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卵巢中表达最高,肠、脑、鳃次之,在其他组织中表达较低且在心脏中表达最低。CYR61 A在精巢、肠、鳃中表达较高。CYR61 B在精巢和脑中表达最高,肠、肌肉、卵巢次之。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CYR61 3个复制在鲤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都是在0 h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降低至18 h或24 h,随后逐渐升高并在6 d时下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27(6):671-. doi:10.3724/SP.J.1118.2020.19296
摘要:为了比较饲料中添加鱼油、茶籽油、亚麻籽油以及碘酸钾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稚鳖生长和脂类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配制了4种油脂含量为10%的饲料,分别为鱼油料(FO,对照组)、鱼油+碘酸钾料(FO+PI,碘酸钾添加量为75 mg/kg)、茶籽油料(TO)和亚麻籽油料(LO),饲喂初重为(5.06±0.05)g的中华鳖66 d。FO+PI组和LO组中华鳖稚鳖的存活率显著低于FO组(P<0.05),FO+PI组和TO组的肝体比显著低于FO组(P<0.05)。各组中华鳖稚鳖血浆中葡萄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FO+PI显著下调了中华鳖脂类代谢相关的甲状腺激素应答蛋白基因(THRSP)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基因(ACACA)的表达水平,上调了中华鳖microRNA-23b、microRNA-107、microRNA-122和microRNA-499的表达水平(P<0.05)。TO显著下调了中华鳖酰基辅酶A氧化酶1基因(ACOX1)的表达水平,上调了microRNA-23b的表达水平(P<0.05)。FO+PI组和TO组的稚鳖肝脏细胞内脂滴空泡较少,同时TO显著影响了肠道组织的黏膜褶。结论认为,相比于鱼油组,在饲料中添加10%茶籽油、亚麻籽油和添加75 mg/kg碘酸钾不会引起稚鳖生长差异,但是亚麻籽油和碘酸钾降低了稚鳖的存活率,茶籽油和碘酸钾影响肝脏的脂类代谢。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23(5):1130-. doi:10.3724/SP.J.1118.2016.15464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盐度30为对照组(S0),4 d为1个盐度波动周期,研究了幅度为4(S4)和10(S10)的周期性盐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稚虾离子通道和水通道相关基因表达、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及其FA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盐度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离子通道相关基因Na+/K+-ATPase α(NKA α)、Na+/K+-ATPase β(NKA β)、碳酸酐酶(CA)、V型H+-ATPase 1(VHA 1)表达量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增加而极显著升高(P<0.01);S4组对虾Na+/H+交换因子(NHE)和F型H+-ATPase 1(FHA 1)表达量显著高于S0和S10组(P<0.05);而Cl-通道蛋白(CLC)表达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周期性盐度波动极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水通道蛋白(AQP 4)的基因表达(P<0.01),其表达量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下降;(3)周期性盐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肌肉中FAA总量无显著影响(P>0.05);鳃中FAA总量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各组甘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4)与S0组相比,S10组对虾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表达量极显著升高,S4和S10组对虾的氨基转移酶(AMT)、脯氨酸脱氢酶(PDH)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周期性盐度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渗透调控在转录水平上产生积极响应,且随着盐度波动幅度的增大,对虾的渗透适应性调控水平升高。在盐度波动幅度达到10时,凡纳滨对虾仍能维持体内的渗透平衡,说明其具有较强的耐受盐度波动的能力。
淡水渔业 , 2016, 46(4):96-. doi:
摘要:为了解养殖水体pH值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试验室水槽条件下,设定pH=7、8、9、10(均无水草)为实验组,以种植适量水草(pH值为8.2~9.1)为对照组,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均重0.43 g±0.09 g)在不同pH值水体中饲养一个蜕壳周期(37 d)的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河蟹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其中,pH10的河蟹成活率和增重率最低。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IH、EcRRXR基因在不同pH水体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IGF2基因在不同pH水体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不同pH水体幼蟹的增重率与成活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EcR、RXR与IGF2基因相互间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三个基因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对成活率、增重率和基因表达的综合分析认为幼蟹生长的最适pH为8~9。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36(1):13-.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16.01.003
摘要: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腹腔注射20、50、100 mg/kg的激动剂非诺贝特,用RT-PCR检测肝脏、肌肉中PPAR αCPTI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研究激动剂对卵形鲳鲹PPAR αCPTI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PPAR α基因表达量50 mg/kg非诺贝特组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PTI表达量在20 mg/kg组有较高的表达水平(P<0.05);50 mg/kg非诺贝特组中PPAR α基因表达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降低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趋势,CPTI表达量随时间变化先升高后降低,随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肝脏组织中,CPTI表达量在注射后30 h达到最高(P<0.05),而在肌肉组织中18 h时达到最高值(P<0.05);非诺贝特组PPAR αCPTI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PBS对照组(P<0.05)。非诺贝特可诱导PPAR α基因的表达,但CPTIPPAR α基因表达无较明显的相关性。
水产学报 , 2019, 43(10):2154-. doi:10.11964/jfc.20190911963
摘要:为探讨赖氨酸对勃氏雅罗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化指标、赖氨酸代谢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配制6种等能(17 MJ/kg)、等氮(37% CP)且不同赖氨酸水平(1.82%、2.27%、2.72%、3.17%、3.62%和4.07%)的实验饲料,以初始体质量为(13.44 ± 1.10) g的勃氏雅罗鱼为实验对象,分6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50尾,分别投喂6种实验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赖氨酸水平达到3.17%时,该组的勃氏雅罗鱼平均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与3.62%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2.27%组、2.72%组、3.17%组、3.62%组和4.07%组的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显著高于1.82%组。3.17%组的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总胆固醇(TC)、总氨基酸(TAA)、总蛋白(TP)、球蛋白(GLB)和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1.82%组;血清中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显著低于1.82%组。各实验组的肝胰脏赖氨酸酮戊二酸还原酶(LKR)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2.72%组、3.17%组、3.62%组和4.07%组的肝胰脏氨基乙二酸半醛合成酶(AASS)活性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1.82%组和2.27%组。2.72%组、3.17%组、3.62%组的血清LKR活性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1.82%组和4.07%组;2.72%组和3.17%组的血清AASS活性显著高于1.82%组和2.27%组,显著低于3.62%组和4.07%组。肝胰脏中AASS基因表达量在2.72%组、3.17%组、3.62%组和4.07%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1.82%组;肝胰脏中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1(CAT1)基因表达量在3.17%组和3.62%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1.82%组、2.27%组、2.72%组和4.07%组。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赖氨酸水平为3.17%或赖蛋比为8.5%时,能够提高勃氏雅罗鱼的生长、饲料利用率、蛋白质代谢、赖氨酸代谢和转运能力。
水产学报 , 2013, 37(7):1066-. doi:10.3724/SP.J.1231.2013.38563
摘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生物酶和代谢产物测定,研究了氨氮急性胁迫对红螯光壳螯虾幼虾代谢及免疫系统的毒性影响及其毒后恢复情况。实验首先进行3 d的氨氮胁迫,取样后剩余虾移入曝气自来水进行7 d的毒后恢复实验。结果表明,3 d氨氮胁迫后,肌肉ACP、AKP、SOD活性表达均受到显著影响,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酶活性分别降低,最高浓度组(16 mg/L)降低为对照组的76%、68%和62%。线粒体MnSOD、胞外Cu/ZnSOD的mRNA表达量也随着氨氮浓度增加而下降,最高浓度组降低至对照组的69%和68%。 CAT、 GPX活性以及GPX和GST的mRNA表达量变化不显著。肝胰腺中可溶性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随着氨氮浓度升高而降低,最高浓度组分别降低至对照组的72%和59%,AST活性在12 mg/L浓度组显著升高至对照组的134%。7 d恢复期过后,ACP和AKP活性以及各代谢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而SOD和GPX活性高于对照组。各抗氧化基因的表达量都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实验表明,高浓度氨氮胁迫能抑制部分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及基因表达,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氨氮胁迫下,红螯光壳螯虾动员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应对胁迫。7 d的恢复时间不足以让红螯光壳螯虾从胁迫中完全恢复,其肌肉仍处于轻度氧化应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