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38(2):37-.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18.02.006
摘要:[目的]分析湛江湾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与多样性。[方法]采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结果]AOA amoA基因丰度范围为3.23×105~5.27×106 copies·g-1(以干土计),AOB amoA基因丰度范围为2.99×104~1.06×107 copies·g-1(以干土计),两者平均丰度差别不大;但对于潮下带,大部分站位AOA amoA基因丰度高于AOB,且与氨氮和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在工厂排污口和养殖区AOA多样性高于其他站位,而AOB则相反,说明AOA对环境污染物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系统发育分析显示,88%的AOA amoA序列属于海洋簇Group I.1a,优势类群是一类喜热带气候的AOA新分支;潮下带亚硝化螺菌属AOB为优势种群,而潮间带亚硝化单胞菌属AOB为优势种群。CCA分析表明,盐度和pH显著影响湛江湾AOA与AOB的群落结构。[结论]湛江湾沉积物中氨氧化微生物的分布与氨氮、总有机碳、盐度、pH等多种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33(1):1-. doi:
摘要:2010年 5月, 在湛江湾海域设立 10个站点对大型底栖生物进行调查, 分析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特征, 并通过聚类 (CLUSTER)和 MDS排序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划分。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共有底栖生物共 7门 112种, 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量分布范围为 0.93~98.20 g·m-2, 其中软体动物门的平均生物量最高值。栖息密度分布范围为6.11~24.80 ind·m-2, 其中以环节动物门( 24.08 ind·m-2)和星虫动物门(22.22 ind·m-2)最高。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 但多样性差。根据 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 可将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 4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 ABC)分析结果, 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 群落结构不稳定。与其他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的比较分析结果, 湛江湾的生物量和丰度偏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39(5):71-.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19.05.011
摘要:[目的]研究电厂排水口附近海域周年浮游桡足类群落对脱硫海水受纳海域环境因子的群落响应。[方法]2016年4、7、9、12月分别对湛江自备电厂附近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与结论]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41属83种和11类幼体,其中四季种类数为春季27种,夏季31种,秋季47种,冬季43种,分别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18.2%、20.9%、31.9%、29%。种类最多的是大眼剑水蚤属达8种,其次为长腹剑水蚤属7种,唇角水蚤属5种,隆哲水蚤属和歪水蚤属各4种。其中优势种共有8种,无四季优势种,3季都为优势种的有钳形歪水蚤Tortanus forcip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浮游桡足类丰度呈现秋季 > 夏季 > 春季 > 冬季的规律,大致符合涨潮丰度增加,落潮丰度减小,远岸丰度低于近岸的规律。Sperman相关性表明,浮游桡足类丰度与夏季pH和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夏季盐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温盐是解释夏季浮游桡足类丰度差异的最佳组合。从4个断面分析结果可知,秋季浮游桡足类分布受断面影响显著,秋季断面pH值差异显著。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40(6):16-.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20.06.003
摘要:[目的] 分析湛江湾表层水体海洋类群II古菌的基因组。[方法] 通过宏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的方法,对湛江湾和其他海域的MGII古菌进化和生理代谢进行研究。[结果] 湛江湾两株古菌为海洋类群II a亚型,基因组中含有多种碳水化合物酶和蛋白水解酶以及参与磷酸戊糖途径和三羧酸循环相关基因,同时具有鞭毛和视紫红质基因;一些特殊的蛋白酶和糖苷水解酶在湛江湾海洋类群II古菌中被检测出。[结论] 该古菌是光异养型微生物,利用水体中的糖类和多肽作为碳源和能源,为适应热带海湾环境发生了微进化。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35(1):76-. doi:
摘要:利用 2010 年湛江湾区域的自然条件、人口、农业、工业、环保等基本统计数据和相关参数对该区域氮的收支进行估算,分析其产生原因和环境影响。结果表明, 2010 年湛江湾区域氮的输入总量为 53 718.55 t,各氮源按输入量大小排序为化肥氮、人畜排泄物氮、大气沉降氮、农田自身固氮、作物残体氮、农田共生固氮和工业废水氮;区域氮输出量为 44 536.75 t,其中 34.12%由水体输送到湛江湾, 33.53%通过反硝化和 17.13%经挥发进入大气,作物收获氮带走了剩余的 15.22%;盈余氮量 9 181.80 t 储存于区域内。湛江湾区域氮负荷为 249.99kg·hm-2·a-1,陆地氮通量为 200.11 kg·hm-2·a-1,远高于北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地区,仅稍低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39(4):63-.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19.04.010
摘要:[目的]研究夏季湛江湾陆源溶解态氮(TDN)和溶解态磷(TDP)入海污染物浓度、组成和入海通量特征。[方法]根据2018年夏季(7月)湛江湾陆源TDN和TDP入海污染物现场调查,进行实验室分光光度法分析。[结果]湛江湾夏季陆源TDN和TDP平均浓度分别为(366.87±400.61)和(28.60±37.52)μmol/L;溶解态无机氮(DIN)和溶解态无机磷(DIP)平均浓度分别为(60.90±41.81)和(20.28±34.42)μmol/L;溶解态有机氮(DON)和溶解态有机磷(DOP)平均浓度分别为(305.97±413.96)和(8.32±13.54)μmol/L;夏季湛江湾排污口中TDN和TDP严重超标,大部分入海河口和排污口站位处于劣五类水质,主要位于南柳河、绿塘河和文保河入海河口。DON/TDN和DOP/TDP平均分别是83.4%和29.1%,DON和DIP分别是TDN和TDP的主要存在形态。TDN/TDP、DON/DOP、DIN/DIP平均分别是15.5±7.0、46.4±58.3、14.8±24.3,是导致湛江湾呈现氮限制重要原因之一。夏季湛江湾TDN、TDP输入通量分别为1 617.73 t和266.32 t,其中遂溪河占比最高,分别为71.1%和58.8%[结论]湛江湾夏季陆源入海氮磷污染物浓度较高,氮磷比失衡,陆源污染物输入通量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特征,实现湛江湾近海水质根本改善必须加强陆源入海污染物控制。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41(6):25-.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21.06.004
摘要:【目的】研究湛江湾秋季海表叶绿素a(Chl-a)和营养盐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湾内环境因子对海域浮游植物Chl-a调控机制。【方法】根据湛江湾2017—2019年秋季(11月)的3个航次现场调查资料,通过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合湾南和湾北营养盐结构对海域浮游植物Chl-a浓度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空间上,秋季湛江湾表层Chl-a浓度大致呈湾北低、湾南高,湾内向湾外递减的趋势,营养盐浓度呈湾北向湾南、湾内向湾外递减的趋势。时间上,溶解无机氮(DIN)平均浓度逐年缓慢上升,PO4-P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SiO3-Si和Chl-a走势相同均先增加后降低。营养结构分析表明,海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情况2017年主要为氮限制,2018年湾口为氮限制、湾内为磷限制,2019年主要为磷限制,湾口尤其严重。【结论】湛江湾湾北海域受沿岸径流和近岸陆源污染的影响,营养盐浓度较高、Chl-a浓度较低;湾南海域受不规则半日潮影响显著,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较少,营养盐浓度相对较低、Chl-a浓度相对较高。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42(4):93-.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22.04.011
摘要:【目的】研究湛江湾水域在湾内电厂温排水及潮汐影响下的温升分布情况及热环境容量,为湛江湾的治理、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湛江湾内电厂实际排热布局,通过Delft3D建立能反映电厂温排水热力特性的三维数学模型,计算分析特征时刻湛江湾的温升情况,绘制特征时刻的温升分布图,并利用试算法计算湛江湾近海海域热环境容量与剩余热环境容量。【结果与结论】湾内三处电厂排热口附近均有一定的热量积累,3.5℃的温升包络面积在大潮涨、落憩时分别为0.96 km2、1.4 km2;在小潮涨、落憩时分别为4.1 km2、3.6 km2。潮动力对半封闭海湾湛江湾温升过程起主导作用。大潮时高温升面积小,低温升面积大,小潮时反之。在现有的排放布局下,五里山港海洋保护区在大潮涨潮时,出现温升超过限制标准情况。热环境容量:京信电厂>湛江电厂>湛江钢铁电厂,京信电厂附近海域剩余热环境容量最大(66.4%),可适当加以开发利用;湛江电厂附近海域热环境容量已经超标77.6%,需削减排放量或改进工艺。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19(2):12-. doi:10.12131/20220199
摘要:大型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良好指示生物。湛江湾是粤西最大的港湾,为揭示湛江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受干扰程度,为其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分别在2020年8月 (夏季) 和2021年1月 (冬季) 实地调查了湛江湾5个不同人类活动胁迫下的断面 (东海岛、东头山岛、鹿渚村、特呈岛和海湾大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与生物量空间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并采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和栖息密度-生物量比较 (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ABC) 曲线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干扰程度。结果表明:1) 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8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 (45种) ,其次为节肢动物 (26种) 和环节动物 (19种) ;2) 5个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夏、冬季的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74和187 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1.27和188.38 g·m2,均表现为冬季大于夏季;软体动物疏纹满月蛤 (Lucina scarlatoi) 和节肢动物白脊管藤壶 (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 为冬夏两季的共有优势种;3) Bray-Curtis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 (nMDS) 结果表明,不同季节5个断面均可分为4个亚群,其中鹿渚村和海湾大桥为一个亚群,东头山岛和特呈岛为一个亚群,而东海岛夏、冬季各为一个亚群;4 ) 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和ABC曲线对湛江湾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扰动分析评估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分类学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东头山岛断面和受旅游休闲影响较大的海湾大桥断面冬季受干扰程度相对严重,而ABC曲线则显示受贝类养殖影响的鹿渚村断面夏季受干扰程度较为严重。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已经对湛江湾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38(2):291-. doi:10.16535/j.cnki.dlhyxb.2022-184
摘要:为探究湛江湾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潜在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研究了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ARGs(sul1、tetQ和qnrS),整合子基因(intI1),以及16S rRNA基因4个季节的丰度变化。结果表明: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ARGs各基因的平均绝对丰度均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其平均相对丰度均呈现夏季最高,说明ARGs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从站位分布来看,3种ARGs的平均绝对丰度均呈现出Z21>Z04>Z06,而平均相对丰度均表现为Z06>Z21>Z04,说明ARGs的分布存在明显的 空间分布特征;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RGs基因之间,以及ARGs、intI1分别与16S rRNA 基因绝对丰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intI1与sul1相对丰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ARGs的绝对和相对丰度分别与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Mn、Cu等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基因与环境因子的RDA和VPA分析结果共同表明,重金属对ARGs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贡献。研究表明,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ARGs的分布受到细菌总量、intI1、理化因子、抗生素及重金属的潜在影响,且环境因子中重金属的潜在影响最大,周围的城市、工业污水排放均是影响其季节和空间分布的潜在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