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36(2):280-. doi:10.16535/j.cnki.dlhyxb.2020-093
摘要:为研究鲑鳟鱼的血细胞形态学差异,采用光镜及电镜技术对白点鲑 Salvelinus malma(体质量49.07 g±12.05 g)、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体质量83.23 g±15.07 g)、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60.12 g±11.86 g)和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42.04 g±10.26 g) 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的组成、大小、显微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中可见红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红细胞占大多数,淋巴细胞数量仅次于红细胞,大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密度在4种鲑鳟鱼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4种鲑鳟鱼的成熟红细胞形态结构相似,血栓细胞形态多样,其他种类白细胞形态结构相似,白细胞均以血栓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体;白点鲑血栓细胞最多,成群结队排列,红细胞数量也较多,红细胞长径和短径均最大,单核细胞中富含细胞器,嗜中性粒细胞分叶较多;红点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也较多;虹鳟红细胞密度最小,淋巴细胞最多,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和短径最大;金鳟红细胞和白细胞密度最大,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长径和短径最大。研究表明,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 与其他鱼类相似,但不同物种间血细胞数量和大小存在一定差异。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36(6):985-. doi:10.16535/j.cnki.dlhyxb.2021-017
摘要:为研究不同给药剂量下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70.48 g±5.41 g)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规律,挑选健康虹鳟257尾,分为低剂量组(126尾,随机分为21个亚组,每组6尾)和高剂量组(132尾,随机分为22个亚组,每组6尾),在(15±2)℃条件下,分别以20、50 mg/kg生产实际使用剂量ENR对虹鳟进行单次口灌,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其肝脏、肌肉、皮肤、肾脏、血浆和剩余组织,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各组织药物浓度,采用DAS 2.0药代动力学软件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方法分析药代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 mg/kg剂量下,ENR在虹鳟肝脏、肌肉、皮肤、肾脏、剩余组织和血浆的药物达峰浓度(Cmax)值分别为13.349、11.164、23.378、114.196、33.762 mg/kg和3.361 mg/L,药物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00.928、60.780、67.283、111.586、56.523、320.705 h;50 mg/kg剂量下,ENR在虹鳟对应组织的Cmax值分别为43.302、35.909、53.315、305.098、121.254 mg/kg和8.456 mg/L,t1/2z分别为204.193、115.639、102.405、121.852、201.834、325.593 h;两种剂量下虹鳟各组织均能检出环丙沙星,且高剂量下ENR及其代谢物CIP在虹鳟体内的吸收速度及程度均大于低剂量组,两种剂量下ENR和CIP均分别在虹鳟肾脏和肝脏中富集含量最高,高剂量下ENR消除速度较快,但残留时间较长。研究表明,在(15±2)℃下,建议ENR 20 mg/kg剂量对虹鳟单次口服给药休药期不低于768 h(32 d),50 mg/kg剂量下休药期不低于1 008 h(42 d)。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42(1):7-.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22.01.002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中草药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肝脏免疫功能及肠道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将红枣提取物、山药提取物和黄芪提取物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分别按质量分数0(对照)、0.3%、0.6%和1.2%添加到虹鳟基础饲料中,饲喂体长7.6 ~ 8.9 cm的虹鳟幼鱼56 d。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对幼鱼进行攻毒试验(5.48×106 cfu/尾),4 d后,取其肝脏和肠道,测定肝脏的生理生化指标,用半定量PCR及荧光定量PCR测定肠道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溶菌酶(LZM)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0.6%剂量组的丙二醛(MDA)极显著降低(P<0.01),而SOD无显著差异(P>0.05);各复方中草药组肠道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1.2%剂量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0.3%和0.6%剂量组的补体3(C3)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复方中草药(红枣+山药+黄芪)可提高感染副溶血弧菌的虹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22(1):60-. doi:10.3724/SP.J.1118.2015.00159
摘要:采用联合异速生长遗传模型,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培育的F1杂交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F2杂交虹鳟的体质量和体尺性状异速生长进行了遗传分析,旨在为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异速生长的遗传参数估计和实现体质量与体型的同步选育奠定理论基础。首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选择体尺性状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显著的性状,建立最优表型联合静态、动态异速生长指数模型,随后构建了两个用于遗传分析多个静态、动态异速生长的随机回归模型。虹鳟多个体尺性状相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与体质量具有较大的异速生长指数,为1.6338,且为正异速生长,而其他体尺性状相对体质量呈现负异速生长;遗传方差大小顺序和表型的偏异速生长指数一致,体宽和背鳍基长的异速生长的遗传相关最大,为-0.8675,其次为体长和体高,为-0.6194,最小的是-0.0217,为体高和体宽。体长与体质量的动态异速生长的加性遗传方差估计值为0.2929。结果表明,虹鳟体质量和主要体尺性状的异速生长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遗传方差及遗传相关的估计能够用来筛选优良亲本,这为进一步利用异速生长理论指导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体质量与体型的同步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29(6):566-. doi: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05
摘要:为探究急性温度胁迫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肝脏代谢酶和部分生长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血清生化分析仪测定了低温(6℃)和高温(24℃)胁迫下虹鳟(体质量为240 g±18 g)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血清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采用实时定量法测定了肝脏中GHR1、IGF-1和IGF-2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温度胁迫2 h后,低温和高温两个处理组鱼的AST活性和高温组的AL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恢复6 h时达到最大值,而低温组鱼的ALT活性在胁迫后恢复0 h时就显著升高(P<0.05),随后逐渐降低至对照组水平;低温组鱼的ALP活性在胁迫后显著降低(P<0.05),并在48 h的恢复期间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高温组鱼的ALP活性比对照组略有降低(P>0.05);低温组鱼的血清IGF-1激素含量在恢复12 h后呈上升趋势,并在48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高温组血清IGF-1含量在胁迫后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两个处理组肝脏中,GHR1基因表达量比对照组略有降低(P>0.05),而IGF-1和IGF-2基因表达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IGF-2表达量下降更明显,并在恢复12 h时达到最低值。研究表明:温度胁迫后,虹鳟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肝脏受到损伤;血清IGF-1激素含量下降,肝脏中GHR1、IGF-1和IGF-2基因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高温组各指标变化较大,说明属于冷水鱼类的虹鳟受高温影响更为显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27(6):534-. doi:
摘要:为考察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肌肉成分以及肠、胃蛋白酶活性和前肠组织结构的影响,配制了鱼粉含量为35%的高鱼粉饲料、鱼粉含量为28%的低鱼粉饲料(补充赖氨酸、蛋氨酸达到与高鱼粉饲料一致的水平),以及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175 mg/kg蛋白酶PT的蛋白酶饲料,用3种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52.1±0.5)g的虹鳟60 d。结果表明:高鱼粉组、低鱼粉组和蛋白酶组虹鳟的增重率分别为98.46%、88.48%、96.82%,饲料系数分别为1.36、1.52、1.41,低鱼粉组虹鳟的增重率最低,饲料系数最高;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后,鱼体增重率提高了9.42%,饲料系数降低了7.80%(P>0.05),且与高鱼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虹鳟的肌肉成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低鱼粉组相比,蛋白酶组虹鳟的胃、肠蛋白酶活性及肠道皱襞高度、面积均有所提高(P<0.05),达到了与高鱼粉组基本一致的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虹鳟低鱼粉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可提高胃、肠蛋白酶活性,改善肠道组织结构,改善鱼体生长性能。
水产学报 , 2021, 45(1):44-. doi:10.11964/jfc.20200812379
摘要:为探究光色对虹鳟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激素含量的影响,对体质量(42.0±1.5) g的虹鳟进行了28 h的持续光照及注射褪黑素处理。实验设置白、红、绿、蓝4种光色,注射和不注射褪黑素两种处理方法,共8个处理组,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的4、8、12、16、20、24和28 h取样,检测血清SOD和头肾CAT的活性以及血清皮质醇和褪黑素的含量。结果显示:①SOD和CAT活性以及皮质醇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在实验16 h处于较高水平,实验24~28 h趋于稳定。②SOD和CAT平均活性以及皮质醇平均含量均为红光下显著高于其他光色下,除CAT平均活性绿光与白光下差异不显著外,SOD活性和皮质醇含量均为绿光下显著低于其他光色下。③注射褪黑素使SOD和CAT活性以及皮质醇含量在28 h持续光照过程中呈下降趋势;相比较未注射处理组,注射褪黑素在各光色下均可显著降低SOD和CAT活性及皮质醇含量,提高褪黑素含量。研究表明,在28 h急性光照射下,虹鳟在16 h受到的胁迫最强烈,实验后期机体逐渐适应光环境;红光对虹鳟氧化胁迫最强烈,绿光对虹鳟基本不产生胁迫;注射褪黑素可缓解光照对虹鳟的胁迫作用。
水产学报 , 2017, 41(4):622-. doi:10.11964/jfc.20160310301
摘要:为比较鱼源乳酸菌表达系统口服疫苗在不同免疫程序下诱导鱼免疫应答水平的差异,确定鱼源乳酸菌表达系统口服免疫虹鳟幼鱼的免疫程序。本研究构建了重组表达IPNV VP2-VP3蛋白的鱼源植物乳杆菌L1212,将重组菌pPG612-VP2-VP3/L1212包裹颗粒饲料,口服免疫虹鳟幼鱼。免疫程序分为连续免疫组、免疫1 d后间隔1 d再免疫1 d组、连续免疫4 d后32 d加强免疫1次组和间隔免疫后32 d加强免疫1次组。免疫后进行尾动脉采血,间接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抗体效价,免疫接种66 d后,腹腔注射IPNV,计算各组相对免疫保护率。确定颗粒饲料按照1 mL/g比例与108 CFU/mL重组菌pPG612-VP2-VP3/L1212和2.5%海藻酸钠混合,于20℃烘干制备口服疫苗。间隔免疫组血清抗体效价和攻毒保护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并且免疫2次的间隔免疫组的血清抗体效价和攻毒保护率均显著高于免疫1次间隔免疫组。采用重组菌包被颗粒饲料饲喂虹鳟幼鱼,间隔免疫的免疫程序和免疫保护率优于连续免疫的免疫程序,对IPNV的入侵起到保护作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32(6):651-. doi:10.16535/j.cnki.dlhyxb.2017.06.003
摘要:为研究日粮中添加谷胱甘肽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为(718.3±36.3)g的虹鳟,分别投喂添加5种不同水平的谷胱甘肽饲料(谷胱甘肽含量分别为0、100、200、400、600 mg/kg),8周后观测各组虹鳟的生长情况及机体抗氧化状态。结果表明:虹鳟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日均摄食量(AFI)随着饲料中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添加量为2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200 mg/kg组虹鳟的饲料系数(FC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死亡率最低(4.04%);谷胱甘肽添加组虹鳟血清、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升高,其中200 mg/kg组血清和肝脏中SOD显著升高(P<0.05);谷胱甘肽添加组虹鳟血清、肝脏和鳃丝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200 mg/kg组血清和肝脏中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添加组虹鳟血清、肝脏和鳃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200 mg/kg组血清、肝脏和鳃丝中GSH和GR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添加组虹鳟血清、肝脏和鳃丝中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00 mg/kg组最低。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饲料中添加适量谷胱甘肽能够提高虹鳟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和死亡率,有助于缓解虹鳟养殖过程中的氧化应激,提高抗氧化能力。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39(3):65-. doi:10.19663/j.issn2095-9869.20170712003
摘要:选择初始体重为(454±52)g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分别投喂添加不同浓度β-葡聚糖(0.05%、0.1%和0.2%)的饲料,饲养30 d后进行取样,分析虹鳟部分生长指标及血液生理指标。结果显示,投喂对应饲料30 d后,0.2%葡聚糖添加组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0.05%葡聚糖添加组增重率最低。0.2%葡聚糖添加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05%和0.1%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0.2%葡聚糖添加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肥满度随着葡聚糖投喂量的增多而升高,其中,最大值出现于0.2%葡聚糖添加组,但各添加组肥满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30 d后,0.05%葡聚糖组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0.2%葡聚糖组及对照组(P<0.05),与0.1%葡聚糖组差异不显著(P>0.05),0.1%葡聚糖组红细胞数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葡聚糖组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葡聚糖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鱼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各实验组(P<0.05)。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可提高虹鳟的生长性能并改变其部分血液生理指标,本研究中0.2%β-葡聚糖的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