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学报 , 2017, 41(2):212-. doi:10.11964/jfc.20160310330
摘要:为探讨凤鲚和刀鲚溯河产卵洄游距离差异的可能原因,本研究从雌性繁殖群体体内脂肪储备和转移的角度,对这两个近缘种进行了分析。对凤鲚的研究结果显示,到达产卵场的个体中,5月份个体的体长、体质量和肌肉脂肪含量均显著大于6、7、8月份的个体,表明个体大、肌肉脂肪积累多的个体较早地完成了生殖洄游过程。与同一发育时期的刀鲚相比,凤鲚的平均肝体指数相对较大,Ⅲ、Ⅳ期卵巢指数GSI高出约5倍。表明在繁殖季节,凤鲚体内更多的能量集中到卵巢及更容易被转移的器官。脂肪含量分析显示,凤鲚的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分别约是刀鲚相同发育阶段脂肪含量的1/3和1/2,但卵巢脂肪含量则相反。表明凤鲚将更多的脂肪积聚在繁殖器官中,而刀鲚则主要积聚在运动器官中。从躯干脂肪总量的变化分析,刀鲚躯干脂肪总量从Ⅱ期的97.73%下降至Ⅳ期的91.02%,凤鲚则从Ⅱ期的91.02%迅速下降至Ⅴ期的34.69%。二者的肝胰脏脂肪含量较稳定,但凤鲚的卵巢脂肪含量要明显地高于刀鲚。研究表明,这种将体内大部分脂肪用于性腺发育,躯干脂肪又很快耗尽的现象,可能是小型短距离溯河产卵洄游鱼类的共有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39(1):66-. doi:10.7541/2015.9
摘要:采用模拟运输的方法, 选取平均体长为(13.58±0.23) cm、平均体质量为(8.55±0.39) g的长江刀鲚幼鱼为实验对象, 设置正常应激组和加盐抗应激组(盐度为10‰), 每组3个平行, 运输结束后将剩余的鱼放回原培育池, 研究分析了正常应激组和加盐抗应激组在装载前(BL)、装载后(AL)及运输胁迫2h、4h、6h、8h和恢复24h、96h后, 长江刀鲚血浆渗透压、皮质醇、血糖和肝糖原的变化规律及恢复情况. 结果显示, 正常应激组和加盐抗应激组经装载、8h运输及恢复96h后的成活率分别为20%和100%. 运输胁迫导致正常应激组刀鲚血液渗透压整体呈下降趋势, 10‰盐度则显著提高血浆渗透压, 至运输8h后, 血液渗透压达到最高值(0.348±0.002) mOsm/kg. 长江刀鲚血浆皮质醇在运输2h后急剧升高达到最大值, 而10‰盐度使得运输刀鲚的血浆皮质醇在运输4h后达到峰值(574.71±64.75) ng/mL. 运输胁迫导致正常应激组长江刀鲚血糖的明显升高; 而加盐抗应激组血糖含量的变化幅度显著低于正常应激组, 运输6h后血糖值趋于稳定. 肝糖原的变化规律与血糖浓度相对应, 推测血糖值的变化主要源于肝脏糖原的动员. 实验结果表明, 10‰盐度可显著提高血浆渗透压水平, 降低其能量物质消耗, 避免了撞壁、擦伤掉鳞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显著提高了成活率.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44(6):124-. doi:10.19663/j.issn2095-9869.20220521001
摘要: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江海生殖洄游性鱼类,长江口是刀鲚重要的洄游通道。本研究首次关注洄游至长江口卵巢发育比较成熟的繁殖群体的营养状况,并比较分析了其不同组织总脂和脂肪酸组成,为探明长江口水域刀鲚繁殖群体的营养状况及繁殖性能提供参考信息。结果显示,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依次降低,总脂含量依次增加。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在肝脏中最高,肌肉中最低,3种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C18:1n9c的含量最高,其在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含量依次为(40.88±0.19)%、(35.06±1.84)%和(42.85±2.14)%,肝脏中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组织(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PUF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在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依次升高,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P<0.05),而后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不饱和脂肪酸(UFA)/SFA的比值依次为2.35、1.67和4.49,n3-PUFA/n6-PUFA的比值依次为4.94、3.87和5.13,2组比值均在卵巢中最高,其次为肌肉,肝脏中最低。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卵巢发育至IV期的刀鲚成体的脂类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存在向卵巢中选择性积累的特点,这是对该时期刀鲚繁殖活动的一种适应,该结果为进一步探明卵巢不同发育期刀鲚成体的营养需求差异及必需脂肪酸的合成转化途径提供了基础资料。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24(5):745-. doi:
摘要:为了探明长江口南支刀鲚仔稚鱼的丰度和分布变化,2014年3-9月在长江口南支设置8个站点,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在每月大潮期间按月进行表层水平拖网。共拖网91网次,采集刀鲚仔稚鱼1 270尾,体长范围为3.56~50.88 mm,发育阶段由卵黄囊期仔鱼期到稚鱼期。其中涨潮期间采集刀鲚仔稚鱼1 013尾,平均密度0.27 ind/m3,平均体长10.00 mm。其中St.8密度最高,达0.268 ind/m3,平均体长为9.44 mm。退潮期间采集刀鲚仔稚鱼163尾,平均密度0.01 ind/m3,平均体长为20.08 mm。St.8昼夜调查表明,夜间采集刀鲚94尾,涨潮期间密度为0.056 ind/m3,小于白天涨潮密度,退潮期间密度为0.003 ind/m3,小于白天退潮密度,涨潮平均体长为13.86 mm,大于白天;夜间退潮平均体长为22.01 mm,与白天相当。比较沿岸碎波带研究结果,长江口南支出现的刀鲚仔稚鱼个体较小,有必要加强对江面刀鲚早期资源漂流水域的保护。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44(4):838-. doi:10.7541/2020.100
摘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 分析了2018年8月采自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水产市场2尾刀鲚(Coilia nasus)干制个体的矢耳石中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 2尾样本的耳石锶钙比值(Sr/Ca×1000)波动显著, 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淡水生境的锶钙比值<3的低值区, 对应于半咸水生境的3—7高值区和再次为对应于淡水生境<3的低值区。面分布分析结果更直观显示两尾刀鲚个体的耳石从核心到边缘对应于不同盐度生境的锶含量变化图谱, 即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 对应长江口外半咸水生境的黄绿色区域和再次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这种淡水-半咸水-淡水的生境转换显示出了上述个体的典型溯河洄游生活史“履历”。研究显示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400 km的洞庭湖中仍可能存在溯河洄游型刀鲚个体。
水生生物学报 , 2016, 40(6):1194-. doi:10.7541/2016.155
摘要:试验研究了人工饲养条件下长江刀鲚亲鱼培育的水温及主要水化学指标、饵料投喂策略及经强化培育后刀鲚自然产卵的规律。结果表明,刀鲚亲鱼培育池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5-34℃,刀鲚常年摄食,采用“鲮鱼苗+细足米虾”的系列活饵进行饲育期、越冬期、促熟期分阶段的投喂策略,雌性亲鱼强化培育后成熟系数可达16.5%,发育较佳,总体成活率为97.6%。5-6月是刀鲚产卵的高峰期,产卵时间集中在20:00-20:30,受精率为80%-92%,试验期间收集刀鲚受精卵56.9万粒。刀鲚的产卵与水温关系密切,最适产卵水温为20-28℃。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9, 34(1):48-. doi:10.13233/j.cnki.fishis.2019.01.008
摘要:刀鲚(Coilia nasus)在日本仅分布于日本有明海及与之相通的筑后川、六角川等河流中,为九州西部有明海地区的特产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由于栖息地的改变、过度捕捞等原因,目前刀鲚资源的状况不容乐观,每年的捕捞量从最高的174 t下降至20 t左右,已被日本环境省列入了《红皮书物种名录》,也被日本水产厅列入了珍稀野生水生生物中的"危急种"。通过剖析日本在刀鲚生存环境、资源调查、洄游路径、种群划分、标记放流、人工增殖、食品利用和渔业管理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指出日本刀鲚资源存在人为干扰所导致的生境劣化、资源量下降,特别是筑坝围堤破坏刀鲚资源本身及其栖息地等问题,以期能总体把握日本刀鲚资源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中国刀鲚资源的养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41(1):33-. doi:10.7541/2017.5
摘要:为研究刀鲚的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是否参与其生殖洄游过程,利用基因组步移技术,从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中克隆出嗅觉受体基因MOR-51I2的基因序列全长。该基因为单外显子结构,编码区长为999 bp。在3'UTR区域具有一段微卫星序列,以(AC)n为重复单位,并夹有若干T或G碱基,且在不同生态型间具有明显长度差异。MOR-51I2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具有7次疏水性α-螺旋的跨膜结构,为G-蛋白偶联受体。MOR-51I2基因与已报道的其他鱼类的OR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51%以上,其中与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的OR51I2-like基因的同源性高达83%。经qRT-PCR分析显示,在定居型刀鲚中,MOR-51I2基因主要在嗅囊和性腺中表达,在肝脏、鳃、肌肉微弱表达,在心脏和眼睛中几乎不表达。其中,雌性嗅囊中的表达量约是雄性嗅囊中的2倍,是精巢和卵巢中的80-100倍。在洄游型刀鲚中,该基因在雄性嗅囊的表达量约是雌性嗅囊中的6倍。MOR-51I2基因在洄游型刀鲚的雌性嗅囊中的表达量约是定居型刀鲚的雌性嗅囊中的1/5,而在洄游型刀鲚的雄性嗅囊中的表达量却是定居型刀鲚的雄性嗅囊中的3倍。这些结果表明,MOR-51I2基因不但参与刀鲚的嗅觉功能,而且可能参与了刀鲚的性腺发育及生殖洄游过程,同时也可能与其生态型的分化相关。
淡水渔业 , 2017, 47(6):3-. doi:
摘要:本研究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和控制区(D-loop)序列作为分子标记,调查了高邮湖湖鲚(Coilia nasus)种群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碱基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显示碱基组成具有偏倚性。38条Cytb基因序列检出26个变异位点,定义1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16±0.078和0.002 70±0.000 57;40条D-loop区序列检出53个变异位点,定义21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06±0.034和0.006 27±0.000 99。13个Cytb基因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1~0.014之间,NJ系统进化树显示单倍型聚为1支;21个D-loop区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1~0.019之间,NJ系统进化树显示单倍型聚为2支。中性检测结果和歧点分布图均表明高邮湖湖鲚种群稳定,近期没有发生种群扩张。整体来看,高邮湖湖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27(11):1267-. doi:10.3724/SP.J.1118.2020.20130
摘要: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简称"保护区")位于刀鲚洄游区间的上段,生态环境优良,为掌握其刀鲚资源现状,于2018年4-7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刀鲚资源密度分别为(0.09±0.07)尾/(104 m3)和(4.46±3.43) g/(104 m3);刀鲚体长优势组为250~300 mm,体重优势组为<50 g。整体上,保护区刀鲚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刀鲚小型化趋势明显。刀鲚洄游的时间特征显示,长江安庆段刀鲚主要洄游期为4月初至7月,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洄游后期刀鲚规格有增大趋势。空间上,刀鲚资源密度表现为保护区核心区高于实验区。此外,刀鲚性别和性腺发育情况抽样结果显示,整体上刀鲚雌雄比为1.02:1,但时间上雌雄比变幅较大,早期雄性个体较多,后期雌性个体较多,雌雄性腺主要发育期均为III期,6月开始出现发育至V期的个体;此外本研究捕获到摄食刀鲚,其数量占比为6.38%。本研究积累了长江禁捕前保护区刀鲚资源的系统数据,旨为后期刀鲚资源恢复评估和保护区管理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