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23(2):359-. doi:10.3724/SP.J.1118.2016.15193
摘要:为了探究刺参(Apoasichopus japonicus)保苗阶段(7-9月)最佳的附着基更换频率(changing frequency, CF),本实验在夏季保苗期设置5个附着基更换频率组,即CF10、CF20、CF30、CF40和CF50。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细菌培养法和16S rDNA细菌鉴定技术对上述不同实验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F20组刺参整池增重和个体增重幅度最大,CF30次之, CF50组由于死亡率高,整池重量为负增长。CF2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986±0.135)%/d和(95.231±0.265)/%,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CF30次之,而CF5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养殖用水中NH4+-N、NO2--N和COD随着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并在第50天时分别达到0.53 mg/L、0.28 mg/L、0.18 mg/L。各实验组水体中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变化不明显,而附着基上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 CF50组异养细菌总数在第50天时达到1.38×105 cfu/cm2,弧菌数量达到1.5×104 cfu/cm2,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附着基上优势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dyticus)、需钠弧菌(V. natriegens)、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 thuringiensis)和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其中,溶藻弧菌为刺参条件致病菌,且一直存在于养殖系统中并逐步占据绝对优势。这与CF50组在实验进行到43 d时开始出现化皮, 50 d时开始出现死亡现象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附着基长时间未更换,会滋生大量玻璃海鞘、日本毛壶、内刺盘管虫等敌害生物,争夺栖息空间和食物,导致刺参苗种生长减慢。综上,由实验结果显示,在7-9月高温季节每20 d更换一次附着基最佳。考虑到生产成本,附着基更换频率一般为20~30 d为宜。本研究结果为刺参苗种培育工艺的优化及刺参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刺参
,
育苗工艺
,
附着基
,
更换频率
,
生长
,
菌群结构
,
弧菌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