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报 , 2016, 40(1):97-. doi:10.7541/2016.14
摘要:为了有效控制三代虫病, 实验以寄生于金鱼的小林三代虫(Gyrodactylus kobayashii)为动物模型, 研究了两种常用消毒剂次氯酸钠溶液(NaClO)和二氧化氯(ClO2)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 在离体(in vitro)条件下, 当NaClO的有效浓度≥0.2 mg/L或ClO2的有效浓度≥0.15 mg/L 时, 小林三代虫的平均存活时间均少于2h, 而对照组中小林三代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是20.8h。当ClO2的有效浓度≥0.15 mg/L时, 70%以上的虫体发黑, 而其他浓度处理组, 大部分虫体即使死亡, 虫体依然保持透明。在在体(in vivo)条件下, 当 NaClO的有效浓度≥0.2 mg/L或ClO2的有效浓度≥0.5 mg/L 时, 驱虫率都几乎达到100%, 并且驱虫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当ClO2的有效浓度为0.6 mg/L时, 养殖水体出现了白色絮状物。在在体条件下, NaClO的驱虫效果好于ClO2。在金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中, NaClO和ClO2的安全浓度分别是0.18和0.48 mg/L, 仅稍低于其在在体条件下完全驱除小林三代虫的最小浓度(0.2、0.5 mg/L), 说明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氧化氯在驱除三代虫时对金鱼不太安全, 因此, 在治疗金鱼的三代虫病时要慎使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氧化氯。然而, 这两种消毒剂能否适用于其他鱼类三代虫病的治疗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23, 47(11):119414-1-. doi:10.11964/jfc.20231014185
摘要:寄生虫是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病原类群之一,对鱼类苗种直至成鱼各个阶段的危害都十分严重。我国的鱼病学即是从鱼类寄生虫的研究发端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文从病原生物学、生态学、药物学、免疫学四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淡水鱼类寄生虫自新中国建立初期至今70年间 (1953年—2023年)的研究历程和已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进行了展望。本文为从事鱼类寄生虫学以及水产其他相关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鱼类寄生虫研究的历史、现在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动向等较为全面的素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42(2):364-. doi:10.7541/2018.046
摘要:对采自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泽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肠道内寄生的泽蛙原蛙片虫进行了形态学再描述, 包括活体形态、固定染色标本形态及扫描电镜下超微结构。样本形态特征参数值与Nie(倪达书)首次发现并命名时所记述标本参数值颇为相符(包括体长、体宽, 核长、核宽)。此外, 本文对2个重要的分类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1)缝线位于虫体顶端, 贯穿背腹侧; 所有体动基列均从缝线两侧发出。(2)胞核分裂时在两新核间产生的连接细丝, 在虫体整个生活周期一直存在。并针对这2点特征与其他已知的原蛙片虫属种类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认为缝线结构是较为稳定的分类特征之一, 体动基列均由此处生发并与虫体纵轴平行延伸; 推测泽蛙原蛙片虫子代虫体中的2个胞核均来自于母体中同一个核, 而其2核间的连接细丝可能是胞核分裂进化历程中比较原始的残迹。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39(2):301-. doi:10.7541/2015.40
摘要:鱼类在食物网中的营养位置对其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调查了梁子湖、洞庭湖、鄱阳湖中鳜(Siniperca chuatsi)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在3个湖泊中共发现11种寄生蠕虫, 优势种均为范尼道佛吸虫(Dollfustrema vaneyi), 频率分布中感染有1—2种寄生虫的样本占65%, 单个样本中最大物种数为6。3个湖泊中平均物种丰富度为1.53—2.13, Brillouin多样性指数为0.12—0.33, 其中鄱阳湖中的多样性最高。梁子湖和洞庭湖之间的Jaccard相似度和百分比相似指数最高。通过比较食物网中不同营养位置鱼类的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结构, 发现鳜的消化道寄生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水平都高于植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研究还讨论了宿主食物组成对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42(1):11-. doi:10.7541/2018.002
摘要: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实验对象, 运用厌氧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饥饿状态下草鱼肠道黏膜固有微生物的类群及其在不同肠段的分布。实验结果显示草鱼前肠、中肠与后肠中细菌的数量分别是3.17×103、1.63×104和1.79×107 cfu/g。研究共分离到274株单菌落, 经16S rRNA鉴定, 分别属于拟杆菌属(Bacteroides spp.)、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 spp.)、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p.)、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泛菌属(Pantoea spp.)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p.)8个种类, 其中专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占9.1%, 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占90.9%。进一步分析发现, 前肠中只分离到兼性厌氧细菌, 中肠与后肠专性厌氧细菌和兼性厌氧细菌都有分布。专性厌氧细菌Bacteroides paurosaccharolyticusBacteroides luti在中肠与后肠都有分布, 而Cetobacterium someraeFusobacterium ulcerans只在后肠有发现。兼性厌氧细菌是草鱼肠道黏膜的优势菌群, 其中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占73.7%。草鱼肠道不同部位固有厌氧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 细菌数量也明显不同, 后肠中具有更高的细菌丰度和多样性。
淡水渔业 , 2017, 47(3):52-. doi:
摘要:2015年12月,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长江中游的太白湖鱼类鳃和肠道寄生蠕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5种131尾鱼中,共分离鉴定了36种寄生蠕虫,其中单殖吸虫30种,复殖吸虫1种,绦虫5种;对其中6种单殖吸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大部分鱼类的鳃部都感染单殖吸虫,只有4种鱼类的肠道感染寄生蠕虫,较低的体内寄生蠕虫多样性表明该湖泊的生态环境可能受到较严重的干扰。
水生生物学报 , 2014, 38(1):137-. doi:10.7541/2014.18
摘要:为了阐明养殖环境对鱼类寄生指环虫群落的影响,研究调查了湖北省梁子湖和湖北省石首市养殖池塘中鲫鳃部寄生指环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在梁子湖中的野生鲫共发现6种指环虫,分别为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中型指环虫(D.intermedius)、弧形指环虫(D.arcuatus)、弓茎指环虫(D.baueri)、美丽指环虫(D.formosus)、望外指环虫(D.inexpeatatus);在养殖池塘中,除了望外指环虫外,其他5种指环虫均有发现.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于梁子湖野生鲫鳃部的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丰度以及其他4种指环虫(不含望外指环虫)的感染率与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中的指环虫群落平均物种丰富度、平均寄生虫数量以及Brillouin多样性指数都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野生鲫寄生指环虫的优势种是弧形指环虫(0.54),而池塘中的是坏鳃指环虫(0.76).在宿主密度、种群大小、光照和溶氧等影响指环虫群落的因子中,溶氧可能是最主要因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4, 38(2):291-. doi:10.7541/2014.42
摘要:为更好地弄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肠道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种类,采用羧甲基纤维素(CMC)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分别从草鱼肠道内容物和肠道黏膜中分离到了40株产纤维素酶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产纤维素酶细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种类,其次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的细菌以及未经分离纯培养的细菌(Uncultured bacterium)。进一步研究细菌产纤维素酶能力发现,纤维素酶活性显著性高于其他菌株的分别是A. veronii MC2、A. veronii BC6、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中一种未经分离纯培养的细菌BM3(Uncultured bacterium BM3)和A. jandaei HC9。草鱼肠道中简答气单胞菌(A. jandaei)、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阴沟肠杆菌(E. cloacae)以及产气肠杆菌(E. aerogenes)是被作为产纤维素酶细菌的首次报道。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41(3):530-. doi:10.7541/2017.68
摘要:胃肠道是一个复杂的消化系统,每一部分都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酸碱度(pH)是消化道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肠道微生物的生长等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草鱼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肠道的酸碱度变化,测定了草鱼肠道食物糜、肠液和黏膜的pH。结果显示,随着食物的消化,它们的pH都有下降的趋势。肠道食物糜pH在6.86±0.24到8.43±0.10之间,肠液pH在7.14±0.22到8.63±0.02之间,相同时间点相同肠段两者之间的pH差异很小,并且在实验期间两者的pH变化趋势相同。黏膜pH在6.23±0.04到6.7±0.13之间,为弱酸性。除了时间点12h外,相同时间点和相同肠道部位黏膜的pH与食物糜、肠液的pH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发现草鱼摄食食物的pH与上述三相的pH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为草鱼消化生理及营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