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科学 , 2015, 34(10):640-. doi:10.16378/j.cnki.1003-1111.2015.10.008
摘要:2014年3-5月海南省罗非鱼主养区多个养殖场发生爆发性疾病,从患病尼罗罗非鱼不同组织中分离获得12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从肝脏和脑中分离获得的HN-G-03和HN-B-02菌株具较强的致病力,HN-G-03和HN-B-02菌株对罗非鱼的的半致死密度分别为7.12×105cfu/尾和1.32×105cfu/尾。经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同时结合细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菌株HN-G-03和HN-B-02分别被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的维氏生物型和温和生物型。体外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株菌均对左氧氟沙星、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等 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呋喃妥因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等12种药物较强耐药。
水产科学 , 2018, 37(2):159-. doi:10.16378/j.cnki.1003-1111.2018.02.003
摘要:在筛选得到适宜枯草芽孢杆菌HAINUP40生长的最佳液体培养基基础上,探讨枯草芽孢杆菌HAINUP40对2种模拟废水及养殖废水的水质净化作用。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HAINUP40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不同,由快到慢依次为普通淡水培养基 > 细菌基础培养基 > 2216E培养基 > 普通海水培养基;氨氮降解筛选培养基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HAINUP40对氨氮的降解效果显著,在试验的第4 d时氨氮去除率达到最高值(57.58%);8.64×105 cfu/mL、8.64×106 cfu/mL、8.64×107 cfu/mL 3种密度的枯草芽孢杆菌HAINUP40对模拟废水的净化试验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HAINUP40均可显著降低模拟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和pH值,在第24 h,试验组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均超69%,而且pH均降至6.7~6.9(对照组为8.0);8.64×106 cfu/mL枯草芽孢杆菌HAINUP40对高含量氨氮和化学需氧量模拟废水的净化效果试验表明,该菌株在第7 d时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达到90.37%。8.64×106 cfu/mL枯草芽孢杆菌HAINUP40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试验表明,该菌株在第12 h时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达到94.12%,在72 h时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达到72.13%。试验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HAINUP40可显著降低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具有较好水质净化效果。本试验为枯草芽孢杆菌HAINUP40在罗非鱼生产中作为潜在的水质改良剂提供了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35(1):74-. doi:
摘要:2011年4月,从海南工厂化养殖的患病方斑东风螺体内分离得到3株优势菌,经感染实验确定菌株DFL11-01为该暴发性疾病的致病菌,其对方斑东风螺注射感染的LD50为2.6×106 CFU/g。采用常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DFL11-01进行鉴定,并以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法对所有3株分离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3株细菌均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FL11-01对阿洛西林、利福平等15种药物耐药;对头孢他啶、四环素等3种药物中介敏感;对氨苄西林、恩诺沙星、头孢三嗪、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等5种药物敏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30(3):257-. doi:10.16535/j.cnki.dlhyxb.2015.03.004
摘要:以野生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为材料,采用抽血、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体腹腔注射法,取头肾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染色体核型和Ag-NOR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其核型公式为2n=2st(t)+46t,NF=48;仅有1对NORs位于第1对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粒的位置。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41(2):95-. doi:10.19663/j.issn2095-9869.20190123002
摘要:本研究以海南南渡江野生唇䱻(Hemibarbus labeo)为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秋水仙素,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唇䱻染色体核型和银染(Ag-NORs)。结果显示,唇䱻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50,核型公式为2n=18m+12sm+12st+8t,其染色体臂数(NF)为80,未发现异型染色体,Ag-NORs出现在第5对和第11对同源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亚科鱼类染色体进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唇䱻具有亚科鱼类的原始核型。本研究不仅补充了唇䱻的细胞遗传学数据,为研究亚科/䱻属鱼类的分类与进化提供了数据资料,也为唇䱻的种质资源保护、种质改良等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14(6):81-. doi:10.12131/20180056
摘要:为了给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疾病防治新手段的开发提供基础实验数据,筛选了协同抗哈维氏弧菌的乌梅(Fructus mume)水提液与抗生素复合物。首先绘制药物浓度对数对抑菌圈直径标准曲线,采用全组合法筛选与乌梅水提液具有协同抗菌活性的抗生素,然后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CCD)结合响应面法(RSM)分析乌梅水提液与筛出抗生素复合后两两药物间的交互作用,并确定最佳复合配比。全组合法筛出的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分别与乌梅水提液具有协同抗菌作用,RSM分析显示将这4种药物复合后,乌梅水提液与土霉素对哈维氏弧菌存在显著协同抗菌作用;土霉素分别与金霉素和强力霉素存在交互抑制作用;乌梅水提液、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最佳复合配比为45∶0.12∶0.00∶0.00 (mg·mL–1)。模型预测最优复合物对哈维氏弧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8.54 mm,琼脂扩散法平行3次测得该复合物的抑菌圈直径为(19.03±0.07) mm,相对误差为2.6%,表明该方法结果可靠,为考察药物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44(6):250-. doi:10.19663/j.issn2095-9869.20220607002
摘要:本研究采用模拟生态学的方法,选取化学驱鲨剂和电脉冲驱鲨装置2种驱鲨产品,以牙鲆(Paralichthy solivaceus)、许氏鲆鲉(Sebastes schlegelii)和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幼鱼鱼苗为测试对象,测定不同驱鲨方式使用后对海水水质和鱼苗生理及存活的影响。在不投放鱼苗的水槽中使用相关驱鲨产品测定水质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化学驱鲨剂的溶解和释放可显著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和pH (P<0.05),而电脉冲驱鲨装置对水质指标无显著影响。在3种鱼类的养殖水槽中使用相应驱鲨产品,测定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幼鱼全部正常,而化学驱鲨剂组的幼鱼鳃和鱼鳍等器官迅速被染成蓝色,幼鱼在15 min内的死亡率达到100%;电脉冲驱鲨装置组的幼鱼除了在设备启动瞬间受到惊扰出现躲避行为外,很快就恢复到自然活动状态,没有出现死亡。由于化学驱鲨剂造成急性死亡,化学驱鲨剂组3种幼鱼的血常规指标无显著变化,而电脉冲驱鲨装置组幼鱼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化学驱鲨剂组实验幼鱼血液氯离子含量、血糖(GLU)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等指标显著升高,而血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降低;电脉冲驱鲨装置组中,牙鲆的GLU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显著升高,其他幼鱼的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化学驱鲨剂组3种幼鱼鳃、肝脏、脾脏和心脏的器官结构均受到组织损伤。研究表明,与化学驱鲨剂相比,电脉冲驱鲨装置对海水水质的影响较小,且对主要的海水鱼类的毒性作用较小,是一种更为环保的驱鲨方式,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人类在海洋探索活动中驱鲨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水产科学 , 2017, 36(5):606-. doi:10.16378/j.cnki.1003-1111.2017.05.011
摘要:为提高花刺参育苗技术,对花刺参自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通过阴干、流水刺激法对成熟亲参进行人工催产,得到大量的受精卵。在水温27~30℃及盐度33.0~35.0室内水泥池进行花刺参幼体培育。花刺参受精卵经5 h发育成囊胚,7 h进入旋转囊胚期,9 h进入原肠期,31 h完成胚胎发育变态为耳状幼体,并经10 d的生长发育进入樽形幼体,第20 d变态为稚参。由结果可知,花刺参的幼体的健康状况与其水体腔和胃部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水体腔和胃部发育良好,花刺参的健康状况则佳,有利于幼体的变态与存活。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35(4):132-. doi:10.11758/yykxjz.20140420
摘要:在单因素提取工艺优化的基础上,选取液料比、浸润时间、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进一步优化丹参中抗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SA)活性成分提取工艺。优化所得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7.8:1.0(ml:g)、浸润时间104 min、提取温度86.7℃、提取时间182 min。响应面模型预测在该提取工艺下抗SA活性成分提取得率极值为25.95%,经4次平行验证实验的实际提取得率为(25.87±0.03)%,为优化前的2.59倍,表明优化方法高效可靠。
水产学报 , 2017, 41(11):1788-. doi:10.11964/jfc.20160710494
摘要:为了解中国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揭示其传播和流行规律,本实验对分离得到并鉴定的10株7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分子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毒力基因型和前噬菌体分型等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其次,通过斑马鱼评价7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的致病性。分子血清型分析结果表明,10株无乳链球菌可分为3种血清型,即Ⅰa、Ⅰb和Ⅲ型;MLST分型结果表明,Ⅰa型无乳链球菌均为ST7型,Ⅰb无乳链球菌均是ST261型,只有Ⅲ型无乳链球菌是ST739型。进一步分型结果表明,10株无乳链球菌可分为3种毒力基因型和4种前噬菌体基因型。根据4种分型结果可知,10株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虎纹蛙源无乳链球菌具有独立的分子血清型、MLST型、毒力基因型和前噬菌体基因型,即Ⅲ-ST739-V1-P3;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有3种,即Ⅰa-ST7-V2-P1、Ⅰa-ST7-V2-P2和Ⅰa-ST7-V3-P4;红尾皇冠鱼、鳙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相同:Ⅰa-ST7-V2-P2;卵形鲳鲹、宝石鲈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具有相同的基因型:Ⅰa-ST7-V2-P1;鲮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相同,即Ⅰb-ST261-V3-P4。致病性研究表明,7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对斑马鱼均有强致病性。研究表明,两栖类虎纹蛙源无乳链球菌和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明显不同,它们之间遗传变异较大,因此,无乳链球菌在两栖类和鱼类之间相互传播的可能性较小。鱼源无乳链球菌有3种基因型,且这3种基因型均在罗非鱼中流行,这表明无乳链球菌在鱼类中相互传播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在罗非鱼与其他鱼类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