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学报 , 2023, 47(11):119509-1-. doi:10.11964/jfc.20230814107
摘要: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蓝碳增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极大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关于生境营造和资源增殖的基础理论薄弱,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认识不清,尤其对小尺度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实现过程,以及生态承载力知之甚少。亟需针对其人工鱼礁等生境营造的环境效应和增殖放流的资源补充效应开展理论印证和定量研究,以充分认识这些人为扰动的双重性。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90余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水动力环境特征、生源要素迁移过程、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和局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强调了小尺度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与动态性,重点关注了鱼礁群布局对牧场海域水动力环境、沉积物和生源要素演变的影响,以及在增殖放流等人为扰动下生物群落的物种共存机制。围绕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等关键问题,从水动力驱动、生源要素表征、生物群落重建及生态系统健康等4个方面探讨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以为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海藻床等生境营造以及资源修复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19(5):168-. doi:10.12131/20230096
摘要:了解厚壳贻贝 (Mytilus coruscus) 的生活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对贻贝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以枸杞岛潮间带野生和浮筏养殖厚壳贻贝为研究对象,构建以壳长为基准的13个体框特征指标 (包括壳宽、壳高等),比较两种厚壳贻贝的主要形态特征,并结合线粒体16S rRNA 基因的序列信息,分析其遗传关系与形态特征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贻贝有10个体框特征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野生的贝壳整体更宽厚、质量更大。应用逐步判别法筛选出的壳宽 (L1)、壳高 (L2)、壳顶至铰合部上端的距离 (L10)、壳顶至足丝孔的距离 (L12) 4个变量对野生和养殖厚壳贻贝的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4.9%。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野生厚壳贻贝的核苷酸多样性 (π) 为0.089,单倍型多样性 (Hd) 为0.894;养殖厚壳贻贝的π为0.087,Hd为0.682。野生与养殖厚壳贻贝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但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证明二者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推测其形态差异可能主要受栖息环境 (波浪暴露强度、营养条件)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