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科学 , 2022, 41(4):670-. doi:10.16378/j.cnki.1003-1111.20238
摘要:利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法和亲和柱层析法提取制备大口黑鲈血清的免疫球蛋白,进而通过常规方法4次免疫BALB/c小鼠,取脾脏组织细胞与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进行融合,经杂交瘤细胞筛选和单克隆化细胞培养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抗体效价、灵敏度以及特异性反应。制备甲醛灭活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疫苗进而免疫大口黑鲈,利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检测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制备获得2株大口黑鲈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A9E7和C9B9,其腹水抗体效价可达1∶2.187×106和1∶7.29×105,两者对大口黑鲈免疫球蛋白的灵敏度为20 ng和10 ng,交叉反应试验结果表明,A9E7和C9B9均能与大口黑鲈免疫球蛋白特异性结合,A9E7与花鲈血清可发生交叉反应,而C9B9可与鳜血清发生交叉反应,且两者与鲫、草鱼、团头鲂、翘嘴鲌、黄颡鱼、光唇鱼、黄鳝、泥鳅等血清免疫球蛋白无交叉反应。免疫大口黑鲈虹彩病毒后,大口黑鲈体内抗体水平显著增加并于35 d时达到峰值,其抗体效价可达1∶1280。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大口黑鲈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大口黑鲈病害的早期病害监测、免疫应答规律研究和疫苗研发。
水生态学杂志 , 2020, 41(1):53-. doi:10.15928/j.1674-3075.2020.01.008
摘要:为了探究长江中游航道整治水下工程区不同恢复阶段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含量特征与变化规律,2017年3月、6月、9月分别对长江中游6个恢复时间分别为2、3、4、5、10、15年的航道整治工程区进行了沉积物采集,室内利用Master size 2000型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并采用MMFr矩值法公式计算粒度特征,灼烧法测量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分析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粒度特征参数和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护岸水下工程区沉积物组成主要以砂为主,粘土、粉砂和砂的平均含量分别是(7.34±4.58)%、(24.26±1.00)%和(68.39±14.06)%。表层沉积物的粒径2.43~6.79φ,平均值是3.95φ,中值粒径2.41~6.05φ,平均值为3.65φ,整体上粒径偏小。工程恢复越久,小颗粒组分占比越高,平均粒径越大;有机质含量随工程恢复时间的增长而增高,河流的涨枯期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表层沉积物中粘土和粉砂总含量、平均粒径、中值粒径与有机质含量关系极显著。本研究结果既符合河流纵向沉积物粒度分布规律,也反映了时间尺度对沉积物粒度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25(3):374-. doi:10.12024/jsou.20150901552
摘要:为研究宽体金线蛭繁殖性能和蛭苗生长特征,在室内条件下对宽体金线蛭野生群体进行人工繁殖,统计了每条亲蛭产茧数量、卵茧大小及卵茧孵化蛭苗数量,并研究了蛭苗生长特征。结果显示:(1)宽体金线蛭每条亲蛭产茧1~4枚,平均产茧(2.45±0.88)枚,体质量10.00 g以上亲蛭平均产茧量[(2.80±0.79)枚/尾]显著多于体质量10.00 g以下亲蛭[(1.71±0.62)枚/尾],产茧后亲蛭体质量下降明显,平均下降52.38%±9.57%;(2)卵茧呈卵圆形,随着产茧时间延长,卵茧个体变小,卵茧平均质量为(0.873 5±0.378 4)g,平均长为(2.202 7±0.493 6) cm,平均每个茧孵出蛭苗(27.61±10.81)尾;(3)每条亲蛭繁殖蛭苗27~136尾,平均(65.25±34.91)尾;(4)在水温20.5~26.0℃条件下,经过21 d饲养蛭苗平均体质量从(0.020 9±0.002 8)g增加到(0.298 1±0.090 5)g,平均体质量增加了近13倍,养殖开始特定增重率出现一个高峰,之后在26.00℃左右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繁殖能力强,蛭苗体质量增长迅速。
水生生物学报 , 2021, 45(6):1222-. doi:10.7541/2021.2020.295
摘要:试验以黄河鲤(Cyprinus carpio)为研究对象, 以饲料中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粉0添加组为对照组, 2%、4%、6%和8%添加组为实验组, 每组3个平行, 对黄河鲤[体重: (505.13±1.37) g]进行55d的投喂试验, 旨在探讨杜仲叶粉在黄河鲤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1)黄河鲤背肌脂肪含量随饲料中杜仲叶粉添加量升高显著下降, 粗蛋白含量显著上升(P<0.05)。除6%添加组外, 鱼体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鲜重含量随杜仲叶粉添加量升高呈上升趋势(P<0.05), 鱼体鲜重水分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 (2)在黄河鲤肌肉中检出16种氨基酸, 杜仲叶粉添加显著影响肌肉中苏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含量(P<0.05)。酸味氨基酸总量与总氨基酸比值在2%添加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药效氨基酸总量与总氨基酸比值则在2%添加组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 (3)黄河鲤血浆和肝脏中GSH-PX、MDA、AKP和ACP活性随饲料中杜仲叶粉添加量增加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血浆和肝脏中SOD活性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血浆GSH-PX活性和MDA含量在6%处理组显著最高(P<0.05), AKP活性在4%处理组、ACP活性在8%添加组显著最高(P<0.05), SOD活性至8%处理组升至对照水平。肝脏GSH-PX活性和MDA含量在4%处理组显著最高(P<0.05), AKP活性则在6%处理组显著最高(P<0.05), ACP活性在4%处理组显著升至最高后维持在此水平(P<0.05), 肝脏SOD活性至8%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综上, 综合考虑鱼体肌肉和全鱼营养成分、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血液和肝脏生理指标, 推荐黄河鲤成鱼饲料中杜仲叶粉添加量在4%—6%。
水生态学杂志 , 2021, 42(6):70-. doi:10.15928/j.1674-3075.202003230073
摘要:研究金华地区不同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为金华江流域的水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6月(夏季)、9月(秋季)和2019年1月(冬季)、4月(春季),对调查水域20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计算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聚类与非线性多维标序(NMDS)排序,并基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金华地区不同水系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浮游植物调查有7门184种,其中硅藻(74种)和绿藻(63种)为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0.22%和34.24%,表现出硅藻+绿藻类型;时空差异明显,秋季种类较为丰富,各采样点种类丰富度不一;优势种组成存在季节性差异,以硅藻门居多,其中常见优势种有脆杆藻(Fragilaria sp.)、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和小球藻(Chlorella sp.);(2)浮游植物的年均细胞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9.37±12.70)×104个/L和(0.30±0.19) mg/L;(3)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28~5.54、0.71~0.89、2.38~3.69和0.78~0.97。金华地区不同水系浮游植物群落受轻度干扰且处于稳定状态,且在时间变化上无显著差异(P>0.05);水质清洁至中度污染状态,水生态状况整体良好。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42(4):23-.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22.04.003
摘要:【目的】研究饲料中添加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sp.)C14和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opuntiae)C21混合益生酵母菌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幼参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实验组分别饲喂添加C14、C21及混合菌(C14+C21)饲料,分别记为M、H和MH组,每株菌添加量在各实验组均为1×105 g-1。实验组幼参连续饲喂28 d后,均改饲基础饲料(29~38 d)。于7、14、21、28、29、31、33、35、38 d时测定幼参体质量,以比色分析法测定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体腔液上清液(CF)和体腔细胞裂解液上清液(CLS)的免疫参数,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刺参肠道中饲喂酵母菌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和单一益生酵母菌(C14和C21)组相比,饲喂含混合菌饲料21和28 d时幼参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28 d为2.48%·d-1)。MH组幼参肠道胰蛋白酶(28,29~33 d)和脂肪酶(28,29~33 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和单一益生酵母菌(C14和/或C21)组,28 d时分别为500 U·mg-1和20 U·g-1。与对照和单一益生酵母菌(C14和C21)组相比,MH组幼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力(28,29~33 d)和呼吸爆发(28,29~31 d)显著增强,28 d时吞噬的酵母颗粒为3.7×108 mg-1,呼吸爆发(OD630 nm)为0.43。28 d时,MH组幼参CF的溶菌酶(LSZ)和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和H组,分别为17、5.5 U·mL-1;MH组幼参CLS的LSZ活力为18 U·mg-1,显著高于其他3组,其T-NOS活力为7.0 U·mg-1,显著高于对照及M组。停止饲喂含菌饲料后,MH组幼参CF的LSZ活力(29~35 d)和T-NOS(29~31 d)活力以及CLS的LSZ活力(29~31 d)和T-NOS(29~33 d)活力与其他3组之间差异仍显著。幼参肠道中C14和C21数量与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所测免疫参数(CF的T-NOS活力除外)呈正相关性。【结论】饲喂C14和C21混合益生酵母菌28 d对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和先天免疫反应的影响大于饲喂单一酵母菌,停饲含混合益生菌饲料3 d内C14、C21仍显著影响幼参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反应。
水产学报 , 2023, 47(11):119414-1-. doi:10.11964/jfc.20231014185
摘要:寄生虫是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病原类群之一,对鱼类苗种直至成鱼各个阶段的危害都十分严重。我国的鱼病学即是从鱼类寄生虫的研究发端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文从病原生物学、生态学、药物学、免疫学四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淡水鱼类寄生虫自新中国建立初期至今70年间 (1953年—2023年)的研究历程和已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进行了展望。本文为从事鱼类寄生虫学以及水产其他相关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鱼类寄生虫研究的历史、现在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动向等较为全面的素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09, 24(6):549-. doi:
摘要:针对海参不同规格分级和计数的需求,以图像识别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套机电一体化高精度自动分级与计数系统。该设备通过图像识别、采集、计算和处理海参在传送带上的投影面积大小来确定海参的规格,进而对海参进行相应等级的分选和计数。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对单体海参分辨误差率低、分选精度高、分选速度快、计数准确等特点,达到了预期效果。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42(2):364-. doi:10.7541/2018.046
摘要:对采自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泽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肠道内寄生的泽蛙原蛙片虫进行了形态学再描述, 包括活体形态、固定染色标本形态及扫描电镜下超微结构。样本形态特征参数值与Nie(倪达书)首次发现并命名时所记述标本参数值颇为相符(包括体长、体宽, 核长、核宽)。此外, 本文对2个重要的分类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1)缝线位于虫体顶端, 贯穿背腹侧; 所有体动基列均从缝线两侧发出。(2)胞核分裂时在两新核间产生的连接细丝, 在虫体整个生活周期一直存在。并针对这2点特征与其他已知的原蛙片虫属种类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认为缝线结构是较为稳定的分类特征之一, 体动基列均由此处生发并与虫体纵轴平行延伸; 推测泽蛙原蛙片虫子代虫体中的2个胞核均来自于母体中同一个核, 而其2核间的连接细丝可能是胞核分裂进化历程中比较原始的残迹。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42(1):11-. doi:10.7541/2018.002
摘要: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实验对象, 运用厌氧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饥饿状态下草鱼肠道黏膜固有微生物的类群及其在不同肠段的分布。实验结果显示草鱼前肠、中肠与后肠中细菌的数量分别是3.17×103、1.63×104和1.79×107 cfu/g。研究共分离到274株单菌落, 经16S rRNA鉴定, 分别属于拟杆菌属(Bacteroides spp.)、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 spp.)、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p.)、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泛菌属(Pantoea spp.)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p.)8个种类, 其中专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占9.1%, 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占90.9%。进一步分析发现, 前肠中只分离到兼性厌氧细菌, 中肠与后肠专性厌氧细菌和兼性厌氧细菌都有分布。专性厌氧细菌Bacteroides paurosaccharolyticusBacteroides luti在中肠与后肠都有分布, 而Cetobacterium someraeFusobacterium ulcerans只在后肠有发现。兼性厌氧细菌是草鱼肠道黏膜的优势菌群, 其中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占73.7%。草鱼肠道不同部位固有厌氧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 细菌数量也明显不同, 后肠中具有更高的细菌丰度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