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12(5):34-. doi:10.3969/j.issn.2095-0780.2016.05.005
摘要:将溶藻菌菌株A2以初始浓度107 CFU·mL-1接入到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纯培养与混合培养藻液中,研究A2对不同微藻的溶藻专一性,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对A2菌株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经16S rDNA鉴定,菌株A2属于海杆菌属(Marinobacter sp.);在微藻纯培养与混合培养环境下,A2皆可有效溶解甲藻类的锥状斯氏藻,对硅藻类的条纹小环藻具有一定的溶解效果,对绿藻类的四尾栅藻生长无影响,可以促进绿藻类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在多种微藻共存环境下,A2菌组锥状斯氏藻死亡率可高达98.29%和95.37%,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较对照组提高237.6%。结果表明,菌株A2具有良好的溶藻专一性,可作为研发养殖池塘甲藻调控剂的备选菌株。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38(6):119-. doi:10.11758/yykxjz.20160923001
摘要:芽孢杆菌(Bacillus sp.) A4是一株具有溶甲藻能力的菌株,为探究营养条件与培养条件对A4生长的影响,明确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菌株的生长特性,先以单因素方法比较不同碳、氮营养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再以Plackett-Burman方法综合比较碳源、氮源、pH、接种菌量、温度、转速、装液量等因子对其生长的协同影响效应。结果显示,A4菌对有机碳源玉米浆和有机氮源大豆蛋白利用效果最好,培养24 h后菌量分别达到3.58×108、3.19×108 CFU/ml。各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大豆蛋白、温度、玉米浆、转速、接种菌量、pH、装液量,且大豆蛋白和温度对A4菌的生长影响显著(P < 0.05)。研究表明,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调控也有重要意义,在评估相关因素对菌株生长或生态功能的影响时,须将营养条件和培养条件协同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37(6):151-. doi:10.11758/yykxjz.20160426002
摘要: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 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104 cells/ml(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107 cells/ml(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13(1):26-. doi:10.3969/j.issn.2095-0780.2017.01.004
摘要:文章研究了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不同成分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毒性,分析了颤藻浓度与水温对对虾响应粗提液毒性的影响,并初步检测了颤藻粗提液所含的毒素。结果显示,湿藻质量浓度为5.04 mg · mL-1的颤藻细胞及其粗提液可导致93.72%以上的对虾死亡,藻细胞培养液对对虾无致死效应。用湿藻质量浓度高于2.52 mg · mL-1的粗提液注射对虾,对虾死亡率超过86.67%,随质量浓度低至0.504 mg ·mL-1,对虾死亡率降至2.22%,差异显著(P < 0.05);水温显著影响了粗提液对对虾的致死效应(P < 0.05),湿藻质量浓度为2.52 mg · mL-1的粗提液在22 ℃水温条件下可引起20.0%对虾死亡,当温度升至34 ℃,对虾死亡率增加至97.8%;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RR/YR/LR,MC-RR/YR/LR)作标准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颤藻粗提液毒素,结果在粗提液中均未检出RR、YR、LR等3种常见的微囊藻毒素。结果表明,绿色颤藻可致对虾急性死亡,其主要有害成分是颤藻粗提液所含的非MC-RR/YR/LR等藻毒素,对虾对颤藻粗提液毒性的响应与颤藻浓度和水温显著相关(P < 0.05)。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17(3):46-. doi:10.12131/20200231
摘要:为探讨利用渔用氧化剂去除养殖水体环境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 (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s, ARGs) 并控制其传播的可行性,该研究以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作为目标抗性基因,选用次氯酸钠 (NaClO)、二溴海因 (C5H6Br2N2O2) 和高锰酸钾 (KMnO4) 3种养殖中常用的渔用氧化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目标渔用氧化剂对水源水和池塘水体中ARGs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测试的水源水和池塘水体中的sul1浓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分别达到了105和106 拷贝·mL−1,而且微生物的细胞内sul1是其主要存在形式;其次,NaClO对各实验组中的sul1均呈现较强的去除效果,C5H6Br2N2O2仅对水源水中细胞内和细胞外的sul1具有较强的去除作用,KMnO4仅对不同水体中的细胞外sul1具有较强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3种目标渔用氧化剂中,NaClO对水源水和池塘水体中ARGs的去除效果最好,科学应用NaClO有利于去除水产养殖水环境中的ARGs,进而防控其在养殖过程中的传播。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16(6):89-. doi:10.12131/20200061
摘要:文章研究了从硝化菌群中分离的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氨氮 (NH4 +-N) 和亚硝氮 (NO2 -N) 的去除效果,并对菌株NB5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菌株NB5在盐度25~45、pH 6.0~9.0、15~35 ℃和通气量1~2 L·min−1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P>0.05)。在盐度45、35和25条件下对NH4 +-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6.24%、88.93%和75.08%;pH 7.5和9.0条件下分别为99.53%和99.37%;温度30、25、15和35 ℃条件下分别为99.53%、97.22%、97.29%和71.26%;通气量为2和1 L·min−1时分别为99.87%和99.82%。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菌株NB5对NH4 +-N的最大去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条件组 (P<0.05)。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NO2 -N浓度变化无显著作用 (P>0.05)。经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NB5鉴定为海水硝酸盐还原菌 (Nitratireductor aquimarinus)。研究表明,菌株NB5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氨氮去除效果,尤其适合中高盐度 (25~45) 养殖池塘环境。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15(1):54-. doi:10.12131/20180135
摘要:为明晰中国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引进群体子一代的遗传多样性特征,于广东的3个对虾主产区采集7个养殖群体的种苗样品,其均为国外引进亲虾繁育的子一代。将之分别命名为TH-A1、TH-A2、TH-B、US-C1、US-C2、US-C3和US-C4,以微卫星标记检测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7个群体在12个位点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其平均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观测杂合度(Ho)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3.333~6.167、0.477~0.670、0.370~0.505和0.414~0.623;44个群体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和文章中He大于Ho的结果对应。聚类分析显示7个群体共分为3支,其中TH-A1为一支,US-C1、US-C2和TH-A2为一支,其余的聚为一支。结果表明此次采集的养殖群体种苗样品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该结果可为后续挖掘种苗遗传背景与其养殖性能的关联性提供参考。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19(5):113-. doi:10.12131/20230077
摘要:为探讨贝、藻偶合方式对集约化养殖尾水的净化作用,研究分析了香港牡蛎 (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和钝顶螺旋藻 (Spirulina platensis) 耦合对富含氮 (N)、磷 (P) 营养盐的生物絮团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实验共设置5组,小规格组 (S)、中规格组 (M) 和大规格组 (L) 添加的牡蛎个体均质量分别为 (50.99±7.01)、(100.25±8.87) 和 (148.81±15.61) g,阴性对照组 (NC) 只添加螺旋藻,空白对照组 (BC) 不添加牡蛎和螺旋藻,实验组中螺旋藻密度约为 8×105 个·mL−1,牡蛎生物量为3 kg·m−3。记录牡蛎的成活率及生长情况,显微镜计数螺旋藻密度,测定水体氨氮 (\begin{document}${\rm{NH}}_4^{\text{+}} $\end{document}-N)、亚硝酸盐 (\begin{document}${\rm{NO}}_2^{\text{−}} $\end{document}-N)、硝酸盐 (\begin{document}${\rm{NO}}_3^{\text{−}}$\end{document}-N)、活性磷酸盐 (\begin{document}$ {\rm{PO}}_4^{3{\text{−}}}$\end{document}-P)、总无机氮 (TIN)、总氮 (TN)、总磷 (TP)、总悬浮物 (TSS) 等的浓度。结果显示,成活率S组>M组>L组,M组体质量增长率最高;NC组的螺旋藻密度最高 [(1.30±0.25)×107 个·mL−1];M组能去除30.61%的TSS;NC组的TIN和\begin{document}${\rm{PO}}_4^{3{\text{−}}} $\end{documen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9.29%和98.93%;M组的TN和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8.91%和55.10%。研究表明螺旋藻净化无机氮、无机磷效果明显,牡蛎能有效摄食水体中的螺旋藻,将个体均质量 (100.25±8.87) g的牡蛎与螺旋藻耦合,对去除养殖尾水中TN、TP和TSS的效果最佳。
水生态学杂志 , 2023, 44(5):149-. doi:10.15928/j.1674-3075.202201130019
摘要:基于对虾生物絮团集约化养殖尾水含有高浓度硝态氮和磷酸盐的特征,比较分析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盐藻(Dunaliella sp.)3种微藻在配制尾水中的存活生长状况及其对无机氮磷的去除效果,以期筛选出适宜的微藻用于后续尾水净化技术。采用显微镜计数法测定藻细胞密度,国标法测定总无机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磷酸盐的含量。结果显示,钝顶螺旋藻在试验前后的藻细胞密度变化不大(P>0.05),约为3.32×106个/mL和5.88×106个/mL;牟氏角毛藻和盐藻细胞密度有明显增加(P<0.05),分别从初始的4.00×104个/mL和2.50×105个/mL升高至试验结束时的1.66×106个/mL和1.06×107个/mL。经过16 d试验,钝顶螺旋藻组对硝态氮和总无机氮去除率分别为79.60%和46.06%,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第8天时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可高达98.55%;牟氏角毛藻组16 d的磷酸盐去除率为98.25%,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表明,3种微藻均可在对虾养殖尾水环境中存活,且对尾水氮磷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淡水渔业 , 2016, 46(1):59-. doi:
摘要:为探讨HACH速测法检测对虾养殖水体氮磷含量的可行性,应用HACH速测法和国标法(GB 17378.4-2007)检测对虾池塘水体NH3-N、NO2--N和PO43-含量,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及其相互关系;并研究了对虾养殖池塘水样直接过滤测定、过滤低温冻存和低温冻存过滤三种处理方法对NH3-N、NO2--N和PO43-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HACH速测法检测NH3-N、NO2--N和PO43-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检测结果与国标法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但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Y(NH3-N)=0.891X(NH3-N)-0.006;Y(NO2--N)=1.657X(NO2--N)+0.004;Y(PO43-)=0.901X(PO43-)-0.018(Y为国标法检测值,X为HACH速测法检测值);HACH速测法检测养殖水体的结果利用建立的函数方程进行换算,获得的计算值与国标法检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经三种方法处理后的对虾池塘水体NH3-N、NO2--N检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经冻存处理两组水样的PO43-含量显著低于直接过滤检测组PO43-含量,冻存处理组之间PO43-含量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HACH速测法可用于检测养殖水体NH3-N、NO2--N和PO43-含量,但检测结果需要经函数转化;为保证水样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待检水样需要采取合适的保存方式或者立即进行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