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学报 , 2023, 47(9):099305-1-. doi:10.11964/jfc.20210913067
摘要: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底栖生境、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效果与投放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投礁时长对大型底栖动物营养关系的影响,实验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比分析了莱州湾芙蓉岛海域不同礁龄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及其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计算了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基础以及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①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δ13C值分别为−25.08‰~−13.34‰、−25.86‰~−17.80‰和−25.39‰~−11.06‰;δ15N值分别为10.73‰~15.78‰、10.02‰~14.89‰和10.17‰~15.80‰。②相较于短礁龄区和对照区,长礁龄区底栖动物群落营养多样性更高,食物来源多样性水平更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更加多样化,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③以食性为依据,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浮游生物食者 (Pl)、肉食者 (C)、碎屑食者 (D)和杂食者 (O)等4类摄食功能群,在4类潜在食源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体悬浮颗粒有机物 (POM)和沉积物有机物 (SOM)]中,浮游植物碳源对除肉食者外的3类消费者的平均贡献率最高 (31.40%)。④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消费者营养级分别为2.00~3.83、2.00~3.49和2.00~3.87;此外在长礁龄区出现了相对多的高营养级捕食者,从而证实长礁龄区的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更复杂的营养结构。同时发现,人工鱼礁建设能使大型底栖动物更充分地利用浮游植物碳源,并且能够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营养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群落中较高营养级动物的增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人工鱼礁建设的环境生态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底栖生境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资料。
南方水产科学 , 2009, 5(6):25-. doi:10.3969/j.issn.1673-2227.2009.06.005
摘要:17±0.5 ℃及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水体pH突变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血红蛋白含量和血中溶氧水平的影响。实验时间为12 h。结果发现,实验期间褐牙鲆幼鱼的血红蛋白含量呈现波动变化,但方差分析显示,水体pH突变对实验鱼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4 h,水体pH由8.0突变到6.0和9.0均导致实验鱼血中溶氧水平的极显著下降(P<0.01)。然而实验4~12 h期间,水体pH突变处理组实验鱼的血中溶氧水平随实验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实验结果表明,与血红蛋白含量相比,褐牙鲆幼鱼血中溶氧水平对水体pH的变化反应更敏感。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20, 35(1):12-. doi:10.13233/j.cnki.fishis.2020.01.003
摘要:在当前海洋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海洋牧场建设是修复海洋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经济产业升级的一把金钥匙。海洋牧场的定义与内涵、建设目的和内容等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通过简述海洋牧场概念及其发展史、建设意义,并结合国外发展经验,具体分析了中国海洋牧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存在问题,从科学规划海洋牧场示范区规模与布局、建立“三位一体”综合模式、加大国家扶持力度等方面论述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推动中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参考。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44(1):13-. doi:10.19663/j.issn2095-9869.20210924001
摘要:基于2019年莱州湾芙蓉岛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6 (EwE 6.6)软件构建了芙蓉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系统分析了芙蓉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和结构特征,估算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生态容量。Ecopath模型由16个功能组组成,基本涵盖了芙蓉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结果发现,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000~3.978,其中,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处于最高营养级;生态系统总转换效率为10.6%,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转换效率为10.8%,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0.1%;生态系统总流量为2 596.108 t/(km2·a),其中44%来自碎屑;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1.454,连接指数为0.402,系统杂食指数为0.211,Finnxs循环指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分别为8.860%和2.980。结果表明,芙蓉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食物网结构较简单。根据模型计算得出,仿刺参的生态容量为131 t/km2,是现存量的6.55倍,具有较大的增殖潜力。
水产学报 , 2023, 47(11):119509-1-. doi:10.11964/jfc.20230814107
摘要: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蓝碳增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极大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关于生境营造和资源增殖的基础理论薄弱,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认识不清,尤其对小尺度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实现过程,以及生态承载力知之甚少。亟需针对其人工鱼礁等生境营造的环境效应和增殖放流的资源补充效应开展理论印证和定量研究,以充分认识这些人为扰动的双重性。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90余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水动力环境特征、生源要素迁移过程、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和局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强调了小尺度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与动态性,重点关注了鱼礁群布局对牧场海域水动力环境、沉积物和生源要素演变的影响,以及在增殖放流等人为扰动下生物群落的物种共存机制。围绕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等关键问题,从水动力驱动、生源要素表征、生物群落重建及生态系统健康等4个方面探讨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以为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海藻床等生境营造以及资源修复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水产学报 , 2020, 44(3):419-. doi:10.11964/jfc.20190411746
摘要:为揭示金乌贼精子进入纳精囊及产卵过程中的精子利用方式,丰富金乌贼繁殖生物学研究内容,本研究利用实验生态学和组织切片技术,检测了交配后不同时间段雌性口膜表面精子囊和纳精囊中精子数量的变化,观察分析了雌性金乌贼纳精囊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金乌贼纳精囊位于繁殖期雌性个体口膜腹面的突起处,共1对。纳精囊开口于口膜内表面,通过一根中央管连通整个纳精囊。中央管内壁含有大量褶皱和纤毛。在中央管两端,有12~20个储精小囊与之相连。储精小囊四周具有发达的环肌,其中储存有大量精子,并且大部分精子头部均朝向腔室内壁。完成一次交配后,雌性金乌贼对精子囊和纳精囊中精子的利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利用精子囊中的精子(交配后1~2 d);由利用精子囊中的精子向纳精囊中的精子过渡(交配后2~3 d);主要利用纳精囊中的精子(交配后3 d以上)。研究表明,从精子囊释放出的精子进入雌性口膜表面的褶皱中,通过自身运动到达纳精囊。进入纳精囊的精子通过自身运动及中央管内壁纤毛的摆动进入储精小囊,其中大部分精子头部朝向储精小囊内壁有规律地分布。在产卵过程中,雌性优先利用精子囊中的精子,而在精子囊中精子不足时,纳精囊通过肌肉收缩以及纤毛摆动将其中的精子逐渐释放出来,卵子在雌性口膜附近完成体外受精。
水产学报 , 2019, 43(9):1890-. doi:10.11964/jfc.20190711877
摘要:利用青岛近岸海域连续监测数据,分析金乌贼繁殖群体及补充群体结构特征,比较不同洄游时期繁殖亲体的绝对生殖力与卵子规格,以及补充群体的扩散迁移过程,为金乌贼繁殖亲体筛选、增殖模式优化及放流海域合理规划等提供参考。结果显示,5—7月陆续洄游至青岛近岸的金乌贼繁殖亲体的胴长、体质量及其怀卵量随采样时间推移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前期繁殖亲体成熟卵细胞的卵径和卵重显著高于中期和后期亲体。金乌贼产黏性卵,通常将受精卵黏附于海藻或其他附着物上,其幼体生长迅速。受繁殖亲体结群期长及分批产卵等繁殖习性影响,补充群体的胴长、体质量离散水平亦随秋季采样时间推移不断升高。补充群体规格的离散可促进空间生态位分化,增加营养生态位宽幅,该生殖策略有利于减小种内摄食压力。基于金乌贼繁殖生态学特征,建议集中采集前期洄游亲体开展人工苗种繁育,以提升繁育效率,保证大规格苗种供应;依据其分批产卵习性,大规模增殖放流可分批进行,以减小种内饵料竞争,提高放流群体成活率;5—7月在近岸水深15~20 m的缓流区投放人工产卵附着基,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原位修复手段。今后应进一步探究金乌贼受精卵放流技术,优化其资源修复模式,降低增殖成本,提高资源增殖效率。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7(4):76-. doi:10.3969/j.issn.2095-0780.2011.04.012·综述·
摘要:文章综述了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概况、鱼类游泳速度的分类和鱼类游泳能力的测定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以期为进一步优化鱼类游泳能力的评价指标、完善测试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23(6):1368-. doi:10.3724/SP.J.1118.2016.16025
摘要:2014年5月和9月,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胃含物分析法,比较研究了不同增养殖模式下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的饵料特征差异,以期探讨增养殖魁蚶可能的食物来源。结果显示,魁蚶的δ13C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在5月,筏养区魁蚶的δ13C值明显低于9月,底播区则表现出相反趋势。5月,两种增养殖模式下魁蚶的δ13C和δ15N值均无明显差异;9月,筏养区魁蚶的δ13C、δ15N值均显著高于底播区。以浮游植物为主的颗粒有机物是筏养区魁蚶的主要食物来源,其贡献率可达61.0%~62.9%,附着微藻是其重要的食物补充(37.2%~39.0%);而底栖微藻则是底播区魁蚶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贡献率达到51.7%(5月)和72.5%(9月)。胃含物分析结果显示,魁蚶主要滤食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曲舟藻属(Pleurosigma)、菱形藻属(Nitzschia)和舟形藻属(Navicula)种类。底播模式下魁蚶胃含物组成与底栖微藻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可达85.30%(5月)和77.20%(9月),表明魁蚶对水体中的微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浮游性较弱、且易于下沉的硅藻或底栖硅藻类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魁蚶筏式养殖和底播增殖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4, 29(2):122-. doi:
摘要:2013年9月4日开始,威海双岛湾人工鱼礁区15 m以深水域,刺参出现大面积死亡。为了解致死原因,于9月6日开展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害浮游生物与刺参死亡的相关性较小,缺氧水层的出现可能是刺参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所调查的海区,缺氧水层的上界约为13 m~15.5 m,下界至海底。夏季的高温、多雨和少风导致温跃层和盐跃层出现,水体垂直循环受阻后在海底形成缺氧层。建议增殖生产中合理安排增殖放养密度,对海区增殖生物状况和底层溶解氧进行实时监测,开展预警、预报,合理安排采捕生产,以减少因底层缺氧造成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