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21(5):1079-. doi:10.3724/SP.J.1118.2014.01079
摘要:在实验室内营造半精养、精养养殖模式, 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底质类型(未添加底质、水泥底、全沙底、沙泥底和砂砾底)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存活、生长及行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半精养模式下,中国明对虾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在各底质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精养模式中未添加底质处理组实验虾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低, 沙泥底处理组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高, 分别达到100%和12.9%/d。两种养殖模式下,底质类型对中国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影响(P<0.05), 其中半精养模式沙泥底处理组实验虾的SGR最高, 是未添加底质处理组的1.39 倍;而精养模式未添加底质处理组的SGR 最高, 达到1.94%/d, 但其与全沙底和沙泥底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底质类型对实验虾的行为特征亦有显著影响(P<0.05), 半精养模式沙泥底处理组实验虾的寻(摄)食虾比率和运动率在投喂饵料前后均最高, 而攻击频率在投喂饵料前于全沙底处理组中最高,投喂饵料后则在未添加底质处理组中最高, 达到4.5 次/(ind·h), 但其与沙泥底和砂砾底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精养模式下, 投喂饵料前全沙底处理组实验虾的寻食虾比率和攻击频率最高, 而运动率在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投喂饵料后实验虾的摄食虾比率在未添加底质处理组中最高, 而在砂砾底处理组中最低, 运动率和攻击频率则在沙泥底处理组中最高。综合分析表明, 底质的添加有利于提高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存活, 且底质添加后实验虾能够根据不同底质环境进行行为的调节与整合。在本研究的4 种底质类型中, 中国明对虾更偏好于泥含量为30%的沙泥底质。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
养殖模式
,
底质
,
行为
,
生长
,
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