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23(4):833-. doi:10.3724/SP.J.1118.2016.15416
摘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CRHR)是鱼类下丘脑-垂体-头肾调控轴上的重要应激调节因子。本研究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成功克隆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CRHR1 mRNA全长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特征进行解析;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团头鲂CRHR1的组织分布图谱及外源性皮质醇注射模拟应激处理下团头鲂CRHR1 mRNA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CRHR1 mRNA序列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290 bp,编码429个氨基酸。团头鲂CRHR1氨基酸序列与鲤科鱼类的CRHR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该受体具有7次横跨膜结构和氨基端激素受体结构域。CRHR1在垂体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下丘脑,在心脏、肝、脾等组织中表达丰度较低。经外源性皮质醇注射后,实验组血糖和血清皮质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处理2 h后达到峰值;实验组血清ACTH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总体不显著,但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应激处理后,CRHR1转录水平在4种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存在差异;垂体中CRHR1在早期出现明显的表达抑制,在下丘脑中则呈现先缓慢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心脏和头肾中CRHR1在早期则表现出表达迅速上调而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CRHR在鱼类研究方面的基础资料,为鱼类应激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18(3):588-. doi:10.3724/SP.J.1118.2011.00588
摘要:为综合评价大黄素、高剂量维生素 C及其配伍对团头鲂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 , 选取 1 200尾健康的团头鲂 , 体质量为 (133.44±2.11) g, 随机分成 4组, 其中 1组为对照组 , 投喂基础日粮 , 另外 3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 60 mg/kg大黄素、 700 mg/kg维生素 C、60 mg/kg大黄素+700 mg/kg 维生素 C(配伍组 )。饲养 60 d后, 经腹腔注射感染嗜水气单胞菌 , 并在攻毒前后检测团头鲂血液和肝脏的生化指标以及肝脏 2种热休克蛋白 70s(HSP70s)mRNA的表达水平 ; 另从各池中取 10尾鱼进行同样的攻毒试验 , 统计攻毒后各时间点鱼的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 , 攻毒后 , 与对照组相比 , 大黄素、维生素 C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血清总蛋白 (TP)、溶菌酶 (LSZ)和碱性磷酸酶 (AKP)的水平 , 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的活性以及 HSC70和 HSP70 mRNA的表达水平 , 降低了血清皮质醇 (COR)、血糖 (GLU)、谷丙转氨酶 (GPT)、谷草转氨酶 (GOT)、甘油三酯(TG)以及肝脏丙二醛 (MDA)的水平 ; 配伍组中, 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虽与上述类似 , 但大多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 (P>0.05), 且未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此外, 各组鱼血清胆固醇 (CHOL)的含量在攻毒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统计也表明 , 大黄素和维生素 C组鱼的累积死亡率在攻毒后 24 h、48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而配伍组试验鱼的累积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 (P>0.05)。由此可见 , 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大黄素 60 mg/kg或维生素 C 700 mg/kg, 可提高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抗氧化能力以及 2种 HSP70s mRNA的表达水平 , 增强鱼体抗病原菌感染的能力。二者配伍则效果不佳。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15(5):118-. doi:10.12131/20190012
摘要:该研究利用无菌操作技术对2株乳酸菌[乳酸菌S60 (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和S72 (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开展了常规生化检测、药敏实验、体外抑菌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了其作为渔用益生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2株乳酸菌均能在pH为4.5和0.1%的胆盐环境中存活,对水产动物常见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菌物质分析结果显示,其有效抑菌物质与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类相关。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显示2株乳酸菌无分解明胶和溶血的能力。死亡统计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高达1.0×109 CFU·mL−1的活菌腹腔注射攻毒并未引起实验鱼类[异育银鲫 (Carassius auratus)]的严重死亡和机体损伤。可见2株乳酸菌作为口服益生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此外,耐药特性研究表明,2株乳酸菌对所用药物中的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甲唑耐受能力强,对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敏感。因此,2株乳酸菌的应用需要注意管理过程中药物的选择。
水产学报 , 2016, 40(4):644-. doi:
摘要:鲫养殖中粘孢子虫病非常严重,为掌握其病原的感染传播途径,实验通过粘孢子虫生活调查研究,在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体内发现了一种放射孢子虫。该放射孢子虫的孢子无孢柄;孢体顶面观和侧面观都呈近卵圆形,长(19.8±1.3)μm,宽(18.2±1.1)μm;3个极囊梨形,呈点状聚集分布在孢体顶端,极囊长(4.53±0.4)μm,宽(3.4±0.4)μm;3个尾柄几乎等长,刺状,从孢体基部向下伸展,尾柄间夹角>100°,尾柄长(195.0±15.7)μm,宽(11.5±0.8)μm。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划归为橘瓣放射孢子虫集合类群。18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放射孢子虫与鲫体表寄生武汉单极虫为同一物种,序列相似率为99.8%~100%。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发现单极虫类群中多数种类的放射孢子虫阶段主要寄生在苏氏尾鳃蚓体内。本研究首次发现和报道了鲫寄生武汉单极虫生活史中寡毛类宿主及其放射孢子虫的形态特征,为鲫粘孢子虫病生态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水生生物学报 , 2019, 43(4):861-. doi:10.7541/2019.102
摘要:为探索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在水产动物细菌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以淡水养殖中重要的细菌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研究对象, 通过设置药物浓度梯度, 检测其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的抑制作用, 和对毒力及群感调控系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同时通过人工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试验检测其对鱼体保护作用和对鱼体炎症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白藜芦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1024 μg/mL; 浓度低于64 μg/mL时, 对菌株生长影响不显著; 浓度≥32 μg/mL时, 对病原菌株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 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荧光定量RT-PCR结果分析发现白藜芦醇能引起嗜水气单胞菌群感调控系统中luxRluxS基因分别显著上调和下调表达; 外膜蛋白基因omp表达显著下降。人工感染试验发现攻毒前两小时腹腔注射25、50和100 mg/kg白藜芦醇处理组的异育银鲫死亡率显著下降, 鱼体炎症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Ⅱ型干扰素(IFN-γ)的mRNA表达量也显著下降。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大黄、虎杖等所含白藜芦醇成分能有效抑制嗜水气单胞菌毒力, 降低鱼体炎症反应的功效; 腹腔注射25—100 mg/kg白藜芦醇对感染病原菌的异育银鲫有一定保护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26(5):984-. doi:10.3724/SP.J.1118.2019.19020
摘要:为探讨中草药单体秦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生长和毒力的影响,实验测定了秦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生长曲线、生物膜以及脂肪酶活性、运动性、蛋白酶活性和溶血性等毒力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秦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MIC为128 μg/mL;秦皮素浓度大于16 μg/mL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秦皮素浓度大于8 μg/mL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脂肪酶活性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秦皮素浓度为2~8 μg/mL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运动性和溶血性无显著影响(P> 0.05),但能降低嗜水气单胞菌蛋白酶活性(P<0.05)。秦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期望通过低浓度秦皮素实现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41(6):1251-. doi:10.7541/2017.155
摘要:在洞庭湖岳阳地区开展鱼类寄生虫调查中,发现一种寄生于鲤Cyprinus carpio L.肠道的黏孢子虫。该黏孢子虫的孢囊呈白色,椭圆形,大小为(1.0±0.2) mm (0.8—1.2 mm)。成熟孢子具有壳瓣,壳面观近似圆形,后端有4—6个“V”形褶皱;缝面观呈纺锤形,缝脊直而粗;孢质均匀,含有一个嗜碘泡;孢子长(9.8±0.6) μm (9.6—10.0 μm),孢子宽(8.2±0.3) μm (8.0—8.5μm),孢子厚(7.3±0.1) μm (7.0—7.5 μm);2个极囊梨形,位于孢子顶端,大小相等,呈“八”字形;极囊长(4.4±0.4) μm (3.8—5.1 μm),宽(2.7±0.2) μm (2.2—3.2 μm),极丝4—5圈。该黏孢子虫与肠膜碘泡虫、丑陋圆形碘泡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但其极囊/孢子小于1/2;与文献已报道的鲤肠道寄生北京碘泡虫和鲤肠碘泡虫相比较,其在孢子形态、孢子和极囊大小方面分别存在明显差异。基于该黏孢子虫18S 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KY203795)比对分析,该黏孢子虫与山东碘泡虫相似率最高,仅为96%。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黏孢子虫与山东碘泡虫、倪李碘泡虫、住心碘泡虫、Myxobolus encephalicusSphaerospora molnari、多涅茨尾孢虫和Henneguya zikaweiensis聚为独立分支,和其他已报道的黏孢子虫亲缘关系较远。综合形态学和18S rDNA基因序列数据,文章报道的鲤肠道寄生黏孢子虫为碘泡虫属一新物种,将其命名为岳阳碘泡虫。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20(1):217-. doi:10.3724/SP.J.1118.2013.00217
摘要:笔者在江苏省溧阳某鲫养殖塘底泥采集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中检测到一种放射孢子虫, 经形态特征观察和比较分析, 鉴定其隶属于棘放射孢子虫(Echinactinomyxon)类群。该放射孢子虫孢体呈圆柱形, 长18-95μm(18-5~19-4 μm),宽 9-55 μm;极囊长 6-11 μm(5-97~6-26),宽 2-98 μm(2-38~3-58); 尾柄长 161-2 μm(161-2~167-16), 宽 3-24 μm(2-98~3-58),孢体与尾柄的夹角约为 160°。将其与国内外文献中已记述的放射孢子虫作比较研究, 发现其在寄生宿主、形态大小、尾柄特征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本文描述的该类放射孢子虫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27(2):250-. doi:10.3724/SP.J.1118.2020.19178
摘要:QseBC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细菌的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TCS),能感应细胞外环境因子信号,在调控细菌毒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QseC在识别和响应宿主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及其对毒力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首先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缺失突变株ΔqseC与互补株qseC+,分析了在NE诱导下野生株和突变株的体外毒力因子表达和鱼体死亡率的变化。结果表明,qseC的缺失抑制了NE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促生长作用,降低了NE对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溶血活性的增强作用及其对罗非鱼的致死率,而对运动性、脂肪酶与蛋白酶活性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本实验明确了嗜水气单胞菌QseC能够响应NE,从而调节菌株的毒力,对全面认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并为探索疾病防控新技术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水产学报 , 2019, 43(4):719-. doi:10.11964/jfc.20180411229
摘要:为了解团头鲂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应激反应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皮质醇注射模拟应激事件,采集组织样品,常规检测血糖、血清皮质醇水平;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gr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及其参与调控的功能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通过常规石蜡切片开展了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gr1在脾脏、鳃、头肾等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量,gr2则在肝、垂体、肠等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丰度。应激恢复过程中,下丘脑gr1表达量存在波动,gr2在0 h表达显著上调,gr1/gr2值逐渐增大;垂体中gr1和gr2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gr1/gr2值在2 h达到峰值水平;头肾中gr1表达量有波动,而gr2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检测点的表达量,gr1/gr2值逐渐减小;肝脏中gr1的表达量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检测点,gr2表达有上下波动的现象,gr1/gr2值有减小的趋势,而pepck表达则出现了显著上调,在2 h达到峰值;皮肤中gr1先升高后降低,gr2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检测点,gr1/gr2值在2~8 h维持在较大值,而occ表达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鳃中gr1与gr2均在2 h时发生了显著上调,gr1/gr2值在2~8 h维持在较大值,occ表达峰值出现在2 h。组织学研究显示鳃丝有增生现象,肾间组织中类淋巴细胞增多,其他所检视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应激反应过程中gr在不同组织不同亚型间存在不同的表达变化,以及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关性显示了GR在相关调控中的复杂性,而组织学研究结果则表明了应激反应存在诱发病理变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