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学报 , 2013, 37(5):768-. doi:10.3724/SP.J.1231.2013.38359
摘要:为了解哈氏仿对虾肌肉的营养特征,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野生及养殖哈氏仿对虾肌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对营养品质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野生群体肌肉中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为79.42%和17.94%)与养殖群体(分别为79.28%和17.95%)没有显著差异;野生群体的粗脂肪含量(0.89%)显著低于养殖群体(1.12%),而粗灰分含量(1.44%)显著高于养殖群体(1.31%)。在18种检测出的氨基酸中,有9种氨基酸的含量,野生群体比养殖群体显著低,另外9种在两群体间没有差异。野生群体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鲜味氨基酸(DAA)、虾味氨基酸(SAA)含量(分别为83.42%、29.69%、43.59%、32.54%和21.11%)均比养殖群体(分别为88.08%、30.53%、47.39%、34.47%和21.72%)显著低;野生群体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66.41和2.07)也明显低于养殖群体(分别为69.10和2.12)。野生群体的饱和脂肪酸(∑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为41.95%和39.51%)相对百分含量比养殖群体(分别为39.60%和36.64%)均明显高,而野生群体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18.54%)相对百分含量比养殖群体(23.76%)明显低;野生群体肌肉中油脂的EPA+DHA相对百分含量(28.23%)比养殖群体(25.66%)明显高,但在野生和养殖群体间肌肉中的EPA+DHA绝对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哈氏仿对虾肌肉营养价值较高、肉味鲜美,人工养殖没有造成其肌肉脂肪的大量富集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急剧变化,相反使该虾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更高。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27(1):55-. doi:10.12024/jsou.20170301992
摘要:对美洲鲥1+龄鱼种在池塘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以10#东、10#西2个池塘开展美洲鲥养殖试验,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15 600尾/hm2、9 600尾/hm2;养殖成活率分别为46.65%、42.70%。合并统计分析美洲鲥养殖周期内生长特性,在16.4~30.8℃条件下,经185 d的养殖试验,美洲鲥体长增长48.3%,体质量增加286.8%,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W=0.006 7L3.260 3R2=0.941 6,呈匀速生长,日均增长量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呈“U”型变化,日均增重量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呈“W”型变化,肥满度变化范围为1.34~1.63,最大值出现在夏季阶段平均水温最高的时段,美洲鲥1+龄鱼种适宜生长水温范围为16~30℃,最适生长水温为19~24℃。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31(1):170-. doi:10.12024/jsou.20200402987
摘要:使用水质标识指数法,以总固体悬浮物(TSS)、有机物(CODMn)、氨氮(TAN)、总氮(TN)、总磷(TP)作为单因子参评指标和综合评价指标,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对淡水养殖小区进水源、池塘养殖尾水和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排放水进行综合水质的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在本集中连片池塘与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构成的淡水养殖小区中,进水源主要污染物为TN;养殖池塘主要污染物风险因子为TP、TSS;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养殖尾水综合水质净化发挥重要作用,东区池塘养殖尾水经尾水处理系统(S1)处理后,综合水质得到改善(IΔX1.X2=13%),主要污染物TN得到显著改善(IΔX1.X2=23%),西区池塘养殖尾水经尾水处理系统(S2)处理后,综合水质略有改善(IΔX1.X2=9%);利用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水产养殖尾水实施净化处理,经处理后的排放水达到或优于养殖小区进水源综合水质的水平,并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且未对邻近自然水域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略有改善作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38(2):206-. doi:10.16535/j.cnki.dlhyxb.2022-146
摘要:为优化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当年鱼种养殖技术参数,完善配套养殖尾水处理系统(AWTS)功能,提高养殖综合效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了暗纹东方鲀当年鱼种单养模式叠加养殖尾水处理模式的养殖效益与水质状况。选取2018—2020年期间17口暗纹东方鲀当年鱼种养殖池塘(合计5.33 hm2)的8个养殖效益相关参数指标,提取3个主成分且涵盖养殖效益原始信息88.08%的信息量进行养殖效益综合分析,对4个水质参数指标,提取2个主成分且涵盖养殖尾水与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排放水水质原始信息74.90%的信息量进行水质综合分析,结合水质标识指数法(IWQ)对综合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当年鱼种养殖效益重要程度依次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影响养殖效益的指标排序为产值>养殖周期>养殖密度>产值/投入>成活率>收获规格>饲料转化率>初始规格,技术参数指标重要性依次为养殖周期>养殖密度>成活率>收获规格>饲料转化率>初始规格,其中,养殖初始的技术参数(养殖周期、养殖密度和初始规格)控制的重要性大于养殖进程技术管理(成活率、收获规格和饲料转化率);养殖效益优秀组的综合水质状况明显差于良好组与普通组,早、中期(7—9月)各养殖池塘综合水质状况变差,优秀组尤为明显;养殖周期内,各养殖池塘主要污染物为总固体悬浮物。研究表明,暗纹东方鲀单养模式叠加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可有效解决养殖池塘产生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问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养殖效益优秀组与良好组的综合水质状况主要具有未显著改善的作用,可显著提高生态效益。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37(1):104-. doi:10.16535/j.cnki.dlhyxb.2021-097
摘要:为开展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的研究,以湿地(芦苇、香蒲、菱角)、水生动物(梭鱼)净化塘、水生植物(凤眼莲、蕹菜)净化塘作为净化功能区,构建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按照养殖池塘与尾水处理系统面积比为9.8:1设置,在试验周期内,对13个养殖池塘(5 hm2)排放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进行尾水处理系统各级沿程监测。结果表明:2019-2020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进水中TN、TP质量浓度分别为(2.025±1.031)、(0.627±0.734) mg/L,经处理后排放水中TN、TP质量浓度分别为(1.323±0.427)、(0.427±0.369) mg/L,两年间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4.67%、31.89%,系统整体对TN、TP的净化效果显著;系统各级沿程对TN、TP的去除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养殖尾水依次流经净化功能区,去除率逐级升高。研究表明:水生动物净化塘对TN的净化效果显著,多种水生植物组合的净化塘对TN、TP的净化效果均显著;随季节演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较高含量的TN、TP仍能保持良好的净化效果,水生植物净化塘在秋季对TN、TP净化发挥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