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学报 , 2014, 38(12):2029-. doi:10.3724/SP.J.1231.2014.49309
摘要:为了解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对用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喂养178 d的刀鲚幼鱼的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最终体长、体质量、成活率、鱼体肥满度和肝指数(分别为125.17 mm、6.27 g、65.73%、0.31 g/cm3和1.4%)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150.66 mm、12.39 g、85.59%、0.36 g/cm3和1.9%),两组鱼的肠长和体长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5.3%和23.6%);两组鱼的肝脏中均未检测出蛋白酶,配合饲料组的幽门盲囊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43.49 U/m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86.37 U/m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胃中酸性蛋白酶和肠道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肠道和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96.63和575.93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928.91和1 755.90 U/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肝脏和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两处理组鱼的肝脏和胃中均未检测出脂肪酶,配合饲料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23.55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14.39 U/g prot),但两处理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7.90和13.23 U/g prot)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103.44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58.20 U/g prot),而配合饲料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GOT)活性(20.38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32.51 U/g prot);肝脏中其余被检测的5种酶活性(ACP、ALT/GPT、SOD、GSH-PX和CAT)和血清中被检测的代谢酶(ALT/GPT和AST/GOT)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在两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活饵料组的大多数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配合饲料组的刀鲚生长和成活率远低于活饵料组,建议今后研发和改进刀鲚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活饵料。
水产学报 , 2013, 37(5):768-. doi:10.3724/SP.J.1231.2013.38359
摘要:为了解哈氏仿对虾肌肉的营养特征,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野生及养殖哈氏仿对虾肌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对营养品质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野生群体肌肉中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为79.42%和17.94%)与养殖群体(分别为79.28%和17.95%)没有显著差异;野生群体的粗脂肪含量(0.89%)显著低于养殖群体(1.12%),而粗灰分含量(1.44%)显著高于养殖群体(1.31%)。在18种检测出的氨基酸中,有9种氨基酸的含量,野生群体比养殖群体显著低,另外9种在两群体间没有差异。野生群体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鲜味氨基酸(DAA)、虾味氨基酸(SAA)含量(分别为83.42%、29.69%、43.59%、32.54%和21.11%)均比养殖群体(分别为88.08%、30.53%、47.39%、34.47%和21.72%)显著低;野生群体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66.41和2.07)也明显低于养殖群体(分别为69.10和2.12)。野生群体的饱和脂肪酸(∑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为41.95%和39.51%)相对百分含量比养殖群体(分别为39.60%和36.64%)均明显高,而野生群体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18.54%)相对百分含量比养殖群体(23.76%)明显低;野生群体肌肉中油脂的EPA+DHA相对百分含量(28.23%)比养殖群体(25.66%)明显高,但在野生和养殖群体间肌肉中的EPA+DHA绝对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哈氏仿对虾肌肉营养价值较高、肉味鲜美,人工养殖没有造成其肌肉脂肪的大量富集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急剧变化,相反使该虾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更高。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29(3):321-. doi:10.12024/jsou.20190302573
摘要:于2017年和2018年采用强化培育、水流刺激、水温调控等方法,观察和研究了池塘培育美洲鲥亲本的强化适应培育及产卵受精规律和趋势。结果显示:池塘培育美洲鲥雌雄鱼2龄达到初次性成熟,繁殖期为5—7月份;美洲鲥亲本强化适应培育成活率为69.4%~92.9%,卵巢Ⅴ期的产前雌鱼体长(34.62±2.90)cm、体质量(844.11±134.78)g、肥满度2.07%±0.42%、卵巢质量(232.22±73.42)g、卵巢性腺指数27.59%±6.47%(17.39%~35.20%)、卵巢腔内游离卵的数量和质量分别为(3.226±2.734)万粒和(114.83±73.42)g。2017年和2018年产卵持续时间分别为35 d (5月17日—6月21日)和89 d (5月4日—7月31日),产卵总量分别为277.96万粒和471.48万粒,日均产卵量分别为8.18万粒和5.30万粒,受精卵总量分别为18.58万粒和74.47万粒,平均受精率分别为6.68%和15.80%。美洲鲥产卵(2018年)可分为产卵稳定期(第1、3、4、5和6旬)、产卵高峰期(第2旬)和产卵停滞期(第7~9旬)3个时期,随时间(旬)的推移,日产卵量旬均值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受精率旬均值呈现显著的双峰波动趋势,而日受精卵量旬均值呈现微弱的双峰波动;总体上说,日产卵量、日受精卵量及受精率随产卵持续时间(日)均呈现有顶点、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抛物线(P<0.01)。研究建议,美洲鲥促产交配适宜水温为16~20℃,促产期间投喂高营养价值的饲料,产卵持续60 d后结束促产调控。
水产科学 , 2020, 39(3):407-. doi: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3.014
摘要: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池养美洲鲥亲本的游离卵进行营养分析和品质评价,以探明美洲鲥鱼卵的营养价值。结果显示,美洲鲥鱼卵鲜样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91.88%、5.33%、1.14%和0.76%。检出的18种常见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4种氨基酸是谷氨酸、亮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鱼卵干样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分别为61.41%、27.05%、30.54%和21.12%;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以及鲜味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为0.44、0.89和0.34;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分别是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其必需氨基酸指数和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86.98和3.17。鱼卵干样中检出3种饱和脂肪酸(总量为30.43%)、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为28.45%)和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为41.04%),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和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分别为0.44和0.51;以油酸(C18:1n9c)(27.13%)、棕榈酸(C16:0)(22.39%)、亚油酸(C18:2n6c)(14.56%)、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11.29%)为主,共占脂肪酸总量的75.37%。研究表明,美洲鲥鱼卵虽水分含量特别高(91.88%),但其干物质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24(1):36-. doi:
摘要:通过对刀鲚 (Coilia nasus)全人工繁殖试验和胚胎发育观察,研究了刀鲚全人工繁殖的特性和其胚胎发育的时序和特点.结果显示,对人工繁养的F1刀鲚亲鱼(2龄)进行模拟自然洄游的培育,采用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对性腺发育良好的亲本进行催产,剂量为:雌鱼30 μg/kg,雄鱼减半;在22~24 ℃条件下,经过18~33.5 h的效应时间,亲本自然交配产卵,催产率为91.7%;获得受精卵25.8万粒,受精率为80.6%,获得22.3万尾的初孵仔鱼,孵化率为86.4%;受精卵透明、浮性、无粘性、球形,卵径为(909.86±24.02)μm,油球大且单个;胚胎发育分为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期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出膜阶段7个阶段及30个发育时期,在(23.64±0.36)℃条件下,历时28 h仔鱼出膜;初孵仔鱼全身透明,靠油球浮于水面,全长(2056.37~2074.74) μm,卵黄囊大且近椭圆形,油球呈球形,心跳90~110次/分,肌节48~50对;研究结果对刀鲚资源的保护和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工艺流程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28(2):161-. doi:10.12024/jsou.20180402263
摘要:对600尾各生长阶段的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体质量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研究比较了两种池塘养殖鱼种生长的规律和差异。结果显示: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与体质量均呈良好的幂函数增长关系(W=aLbR2>0.99,P<0.01,n=300),b值接近且略小于3(分别为2.786 4和2.843 1),体长生长略快于体质量生长。养殖试验初期(0~15 d),美洲鲥当年鱼种出现飞跃式补偿生长,而后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均随养殖日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的鱼种体长生长均可用一次线性函数(L=at+b,R2>0.97,P<0.01,n=9)拟合,体质量生长均可用二次函数拟合(W=at2+bt+c,R2>0.97,P<0.01,n=9);养殖前期,在57 d(9月13日)前,敞口池塘的鱼种生长优于遮荫池塘,养殖后期,在79 d(10月5日)后,则相反。敞口池塘的饵料系数(1.22)低于遮荫池塘(2.04)。敞口池塘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遮荫池塘的变异系数(P<0.05)。研究表明美洲鲥幼鱼对高温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其高温耐受力高于成鱼。建议美洲鲥池塘养殖过程中,当年鱼种采用敞口池塘养殖,而成鱼采用遮荫池塘养殖。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30(5):789-. doi:10.12024/jsou.20200603090
摘要:为解决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单一品种的池塘养殖瓶颈问题,开发和建立多物种、多营养层次的生态立体种养池塘生态系统,于2019年研究了暗纹东方鲀(1.2万尾/hm2)、凡纳滨对虾(Litopeneaus vannamei)(24万尾/hm2)和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的立体种养模式与暗纹东方鲀传统单养模式(1.5万尾/hm2)的水质变化及养殖能效差异。结果显示:暗纹东方鲀立体种养模式和传统单养模式池塘水体的pH、总氨氮(TAN)、亚硝酸氮(NO2-N)和硝酸氮(NO3-N)等水质指标数值保持在较理想范围内,这些指标中除了7月8日立体种养模式的NO3-N显著低于传统单养模式外,其他在两种模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立体种养模式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明显低于传统单养模式。两种模式的总氮均值分别为1.38~3.96 mg/L和1.04~3.20 mg/L,养殖中后期(7月24日-10月11日),立体种养模式的总氮高于传统单养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的总磷(TP)变化随养殖时间呈现缓慢平稳上升趋势(0.26~0.42 mg/L);而传统单养模式总磷质量浓度在养殖中期较高、前期后期较低。除了5月6日监测化学耗氧量(COD)质量浓度相对较高外,其他监测的时间点两种养殖模式的COD质量浓度相对较稳定,均值为6.79~10.24 mg/L和6.83~9.15 mg/L,两模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固体总悬浮物(TSS)质量浓度总体较高,特别是6月13日的水源、7月24日及8月19日的传统单养模式和9月15日的立体种养模式的TSS质量浓度均超过150 mg/L。各监测时间点的TSS质量浓度在两种养殖模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模式暗纹东方鲀的养殖有助于池塘水体的pH、TAN、NO2-N和NO3-N的净化,对水体中总磷(TP)和TSS的影响不明显,但会造成水体中总氮(TN)和COD质量浓度升高。立体种养模式和传统单养模式的暗纹东方鲀生长没有显著性差异,放养密度(1.2万~1.5万尾/hm2)没有造成暗纹东方鲀生长的空间胁迫。除了立体种养模式的暗纹东方鲀的单位产量(3 426.0 kg/hm2)显著低于传统单养模式(4 055.7 kg/hm2)外,立体种养和传统单养模式的暗纹东方鲀的出池规格(293.30 g/尾和297.53 g/尾)、成活率(97.38%和94.60%)以及饵料系数(2.83和2.91)均无显著性差异。立体种养模式下套养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良好:产量为3 056.6 kg/hm2,规格为22.48 g/尾,存活率为78.17%,饲料系数为0.68,鱼虾叠加后的饲料系数总体为1.39。相对于暗纹东方鲀传统单养模式,立体种养模式在养殖尾水排放减少11.1%的前提下,每公顷增效87 675元,每667 m2增效5 845元。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26(1):48-. doi:10.12024/jsou.20160301678
摘要:为揭示菊黄东方鲀幼鱼转食过程中营养特点,提高转食期成活率,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驯化转食前、中、后的菊黄东方鲀幼鱼生长和全鱼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幼鱼在驯化完全转食配合饲料后,呈现出体质量的生长补偿现象。驯化前幼鱼的肥满度最高(10.02),在驯化中最低(5.43),驯化后肥满度有显著恢复(6.00)。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后,全鱼的干物质含量明显升高。在菊黄东方鲀驯化转食前、中、后阶段的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从百分含量上看,幼鱼驯化转食过程中,C16:0含量最高且稳定(21.26%~23.81%),C18:0含量显著下降,C16:1和C18:1n9c含量显著上升;C22:6n3(DHA)含量较丰富(11.95%~13.05%),且呈现略微降低;C20:5n3(EPA)在驯化中略微下降,驯化后又略有上升;C22:5n3(DPA)呈现显著降低。SFA的比例相对稳定(38.13%~42.52%),MUFA的比例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PUFA的比例(特别是∑n3PUFA)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配合饲料的C18:2n6c含量特别高(21.29%),但摄食配合饲料的幼鱼体内的C18:2n6c含量非常低(2.47%);相反,配合饲料的C16:1含量特别低(3.87%),但摄食配合饲料的幼鱼体内的C16:1含量较高(9.25%)。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幼鱼后期对n3PUFA(特别是DHA和EPA)有较高的需求量,但不需要过多的C18:2n6c,部分的C16:1需要从其他营养物质转化过来。为提高菊黄东方鲀幼鱼驯化转食配合饲料过程中成活率,建议:(1)幼鱼驯化转食前,加强投喂活体饵料,特别是富含n3PUFA的海水桡足类;(2)幼鱼驯化转食的配合饲料中加大DHA和EPA的添加量,同时减少C18:2n6c比例、增加C16:1的比例。
水产科技情报 , 2021, 48(1):21-. doi:10.16446/j.fsti.20200600130
摘要:于2017-2019年采用在池塘上方搭建简易保温大棚的方式开展了美洲鲥当年鱼种越冬养殖试验,研究探讨了越冬养殖相关的技术参数。结果显示: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可保持在10℃以上,在美洲鲥当年鱼种(0+龄鱼种,平均体长12.45~16.65 cm,平均体质量27.29~66.41 g)放养密度为1 518~2 970尾/亩(15亩=1 hm2,下同)和81.04~100.78 kg/亩的条件下,在越冬前中期(12月至次年3月中旬),日投饲量在0.8~1.6 kg/亩,越冬后期(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日投饲量也由2.0 kg/亩左右迅速增加到4.0~5.0 kg/亩。经过125~130 d的越冬养殖,鱼种平均体长达17.48~21.19 cm,增长28.04%~40.40%,平均体质量77.57~137.96 g/尾,增加了106.53%~184.24%,鱼种的体长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93~0.261)%/d和(0.585~0.804)%/d,日均增长量和日增重分别为0.036~0.039 cm/d和0.387~0.572 g/d;收获时美洲鲥鱼的肥满度为1.42~1.43 g/cm3,养殖成活率为89.29%~94.81%,饲料系数为1.50~1.65,亩产量为198.50~205.68 kg。试验结果表明,在江浙地区,养殖池塘上方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10~20℃)在美洲鲥当年鱼种的适宜水温范围,能获得较理想的越冬养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