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34(1):30-. doi:
摘要:运用间歇流水式呼吸仪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L.)在不同温度、盐度下呼吸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 19 ~ 33 ℃内, 随温度升高, 卵形鲳鲹的耗氧率(RO)、排氨率(RN)、代谢率(REO)、排泄率(REN)均不断增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氨商(QA)与蛋白质供能比(PEP)则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并在 28 ~ 33 ℃组达到稳定; 温度系数(Q10值)在水温由 28 ℃升至 33 ℃时最小, 为 1.59; 肝糖原(LG)及乳酸(LD)均呈下降趋势, 且各组 LG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0.05)。在盐度 15 ~ 30 时, 随盐度增大, 卵形鲳鲹RO、RN、REO、REN、QA与 PEP 均呈 U 型抛物线变化, 并在盐度 20 ~ 25 时有最小值; LG 与 LD 变化均不明显。在 19 ~ 33 ℃内, 卵形鲳鲹代谢水平与水温呈正相关, 主要由氧化蛋白质供能, 28 ~ 33 ℃的温度条件更利于卵形鲳鲹生长。在盐度 15 ~ 30 内, 卵形鲳鲹代谢水平与盐度呈 U 型抛物线变化, 主要由氧化蛋白质供能, 盐度20 ~ 25 利于机体储备蛋白质, 即利于生长。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35(1):43-. doi:
摘要:龙虎斑幼鱼在运输、转池、过筛等过程中存在应激严重、怕人畏光、食欲低下、抗逆力差、成活率低等问题。以体长 5.64±0.16cm、体质量 4.99±0.46 g 的龙虎斑幼鱼为实验对象,于室内自制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研究幼鱼在 0、50、100、200、400、800、1 600、3 200 lx 等 8 种照度下的日常行为及摄食状况,实验周期 30 d。结果表明:0、50 lx 照度组的幼鱼可快速(1 d)适应环境,状态自由,摄食积极;1 600、3 200 lx 照度组适应性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应激状态,于低水层高密度集群;其余各照度组在 10 d 后达到完全适应状态。摄食水层随着照度的降低而升高,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0 lx > 50 lx > 100 lx > 200 lx > 400 lx > 800 lx > 1 600 lx >3 200 lx,且 15 d 前0、50 lx 组的摄食水层高于 1 600、3 200 lx 照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摄食水平 0 ~ 800 lx 照度组普遍优于 1 600、3 200 lx 照度组,且 10 d 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34(1):21-. doi:
摘要:将莫荷罗非鱼(Oreochromismossambicus×O.urolepishornorum)幼鱼养殖水体盐度从淡水渐变至 12、18、24、30(每天提升 6)等 4 个目标盐度, 利用间歇式呼吸仪分析幼鱼在目标盐度下 5、10、15、20 d 时的呼吸和氨氮排泄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实验前期, 莫荷罗非鱼幼鱼耗氧率、排氨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 各盐度处理组均在 5 d 时升到最大值, 之后开始下降, 下降时间、幅度与外界盐度有关。盐度 12、18 组幼鱼耗氧率 10 d 时下降至对照组水平, 20 d 时低于对照组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盐度 24、30 组幼鱼耗氧率则在 15 d时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并维持稳定; 幼鱼排氨率随实验时间的延长, 各盐度处理组幼鱼排氨率呈先上后下降的变化, 盐度 24、30 组幼鱼排氨率在 15 d 下降并维持在对照组水平, 盐度 12、18 组幼鱼排氨率在 15 d 时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并于 20 d 时低于其他盐度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莫荷罗非鱼幼鱼适应新盐度环境后, 盐度 18组的耗氧率、排氨率最低, 与盐度 1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与其他盐度处理组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推测其等渗点在盐度 12~18 之间。不同盐度条件下, 氧氮比值介于 18.810 ~ 24.216 间, 氨熵介于0.083 ~ 0.108 间, 表明莫荷罗非鱼幼鱼主要依靠蛋白质和脂肪氧化供能。
南方水产科学 , 2006, 2(3):40-. doi:
摘要:以不同维生素C水平(添加量分别为0、500、1 000、2 000和4 000 mg·kg-1)的5种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19 g左右的大口黑鲈1个月,每个处理50尾鱼,各处理3个重复,研究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和脾体指数(P<0.05),然而对大口黑鲈的成活率以及肝体指数等不产生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溶菌酶活力(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大口黑鲈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P<0.05)。实验证明,Vc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35(3):7-. doi:
摘要:采用RACE-PCR克隆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carnitinepalmitoyltransferaseⅠ,CPTⅠ)cDNA 序列全长,并对其编码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卵形鲳鲹 CPTⅠ 基因(GenBank 登录号 KP987456)cDNA 序列全长 2 841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 2 363 bp,编码 787 个氨基酸,3' 非编码区(URT)335 bp,5' 非编码区 142 bp;生物信息预测显示 CPTⅠ 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序列,脂溶指数高达 85.63,亲水性平均值(GRAVY)为 - 0.213,具有 2 个跨膜区螺旋,在第312 和 367 氨基酸残基处存在 N-糖基化位点,在 19 个丝氨酸(Ser)、9 个苏氨酸(Thr)和 14 个酪氨酸(Tyr)残基上可能发生磷酸化;二级结构中α螺旋(Alpha helix)占比例最大,为 40.66%;该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分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卵形鲳鲹 CPTⅠ蛋白与花鲈(Lateolabraxjaponicas)的同源性最高,达 94%,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金鲷(Sparus aurata)的次之,均为93%,与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等的同源性较低(65%)。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34(3):35-. doi:
摘要:限食水平与饥饿时间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的影响实验共分7 组, 其中3 个限食处理组日投喂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0%、40%和60%, 限食12 d 后饱食投喂28 d; 3 个饥饿处理组饥饿时间分别为4、8、12 d, 分别饱食投喂36、32 和28 d; 对照组饱食投喂40 d。结果表明: 短期限食都能发生完全补偿生长效应, 补偿生长效果随饥饿时间延长而减弱, 饥饿12 d 发生部分补偿生长; 各组的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都有所提高, 饥饿程度较大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实现; 在限食或饥饿期间, 鱼体肌肉中的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有所升高, 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呈现不同程度下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34(4):27-. doi:
摘要: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与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无节幼体分别以浓缩小球藻、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强化后, 投喂龙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 lanceolatus ♂)仔稚鱼, 研究不同强化剂对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 3 种强化剂强化后的生物饵料均可显著提高龙虎斑仔稚鱼的存活率、体长和体质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对鱼体粗脂肪含量以及肠淀粉酶活力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海鱼油组仔稚鱼存活率最高, 浓缩小球藻可以显著提高胃、肠蛋白酶活性和鱼体粗蛋白含量, 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可以显著提高肠脂肪酶活性(P<0.05)。结果表明, 3 种强化剂各具优点, 均可用于龙虎斑仔稚鱼生物饵料的强化, 尤其以深海鱼油提高存活率最显著。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35(4):1-. doi:
摘要:采用RACE-PCR克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α,PPAR α)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卵形鲳鲹PPAR α基因(GenBank登录号KP893147) cDNA全长193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425 bp,共编码474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质为不稳定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伸展片段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且α螺旋占较大比例;预测显示,该蛋白有PPARs基因家族典型的DNA结合区(DBD)和配体结合区(LBD);序列对比表明,卵形鲳鲹PPAR α基因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金头鲷(Sparus aurata)、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等有较高的同源性(81%~89%);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在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鸭(Gallus gallus)、花鲈、大黄鱼、军曹鱼等动物中,卵形鲳鲹的PPAR α蛋白与军曹鱼的进化关系最为密切(94%),与人(68%)、鼠(68%)、鸭(67%)等的同源性较低。荧光定量分析显示,卵形鲳鲹PPAR α mRNA在脑、肾脏、肠、脾脏等组织表达水平较高,其次是皮肤、肌肉,在心脏、肝脏中表达量较低。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7(3):50-. doi:10.3969/j.issn.2095-0780.2011.03.009
摘要:采用半静水法生物测试,以蓝点笛鲷(Lutjanus rivulatus)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甲醛、苯扎溴铵、聚维酮碘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其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高效氯氰菊酯> 聚维酮碘> 苯扎溴铵> 甲醛。甲醛、苯扎溴铵和聚维酮碘为低毒物质,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19.880 0 mg·L-1、7.571 0 mg·L-1和2.842 9 mg·L-1;高效氯氰菊酯为剧毒物质, SC为0.002 8 mg·L-1;甲醛、苯扎溴铵、聚维酮碘和高效氯氰菊酯对蓝点笛鲷幼鱼的24 h 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81.324 0 mg·L-1、40.761 9 mg·L-1、15.207 7 mg·L-1和0.015 3 mg·L-1;48 h LC50分别为75.958 7 mg·L-1、34.741 3 mg·L-1、12.989 4 mg·L-1和0.012 9 mg·L-1。根据试验结果,建议菊酯类不宜作为蓝点笛鲷育苗药物使用,聚维酮碘和苯扎溴铵要慎用。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33(6):30-. doi:
摘要:配制全鱼粉饲料(以鱼粉为蛋白源)、10%豆粕饲料(用豆粕蛋白 10%鱼粉)、20%豆粕饲料(用豆粕蛋白 20%鱼粉)等 3种等氮等能饲料, 分别投喂体质量 21.34±1.54 g的幼鱼 24 d, 研究饲料中豆粕蛋白含量对军曹鱼幼鱼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 各饲料组军曹鱼 δ13C逐渐上升, δ15N逐渐下降, 虽然 δ13C和 δ15N变化速度上有差异, 但除 20%豆粕饲料组肌肉的 δ15N外, 其他各饲料组肌肉和全鱼在实验结束时均已与饲料达到同位素平衡; 军曹鱼肌肉和全鱼的 Δ13C和 Δ15N值均随饲料中豆粕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加大, Δ13C从 4.19‰增加到 5.04‰, Δ15N从 0.18‰增加到 2.20‰; 军曹鱼全鱼和肌肉的 Δ13C和 Δ15N相似, 但在同位素值变化速度上有差异, 因此, 在进行生态学营养级研究(长时间尺度)时, 肌肉可以代表军曹鱼的同位素特征, 而在进行生理学研究(短时间尺度)时, 肌肉的同位素变化则不能代表军曹鱼的同位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