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21(6):1098-. doi:10.3724/SP.J.1118.2014.01098
摘要: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omingii)内脏团不同部位进行插核, 研究各组珍珠囊形成、结构以及珍珠质沉积的差异, 从而确定出有利于珍珠形成的插核核位。实验选取内脏团5 个部位(I: 斧足内脏团前端;II: 斧足内脏团中部;III:近生殖腺部;IV: 近胃部;V: 近肾部)进行插核, 并分别在插核后第20、50、90、150 天(thd)采集内脏团插核部位进行组织固定, 利用石蜡切片、HE 染色研究不同插核部位珍珠囊结构及珍珠质沉积情况。结果表明: (1) 插核施术后20 d, II 组插核位点最早形成单层低柱状上皮细胞, 为次生珍珠囊;(2) 插核施术后50 d, I、II、III 组均形成了珍珠囊上皮细胞, 而IV、V 组插核位点未出现类似的柱状细胞。其中II、III 组珍珠囊上皮细胞前端含有大量体积较大的颗粒物;(3) 插核施术后90 d, I、III 组珍珠囊细胞间出现大量细胞间隙, I、II 组珍珠囊表皮细胞具有多核现象的细胞数量增多, 且II、III 组上皮细胞中颗粒物数量增多, 而IV、V 组插核位点形成了复层扁平上皮细胞;(4) 插核施术后150 d, I、III 组珍珠囊内表皮细胞间隙变少。II 组珍珠囊上皮细胞游离端存在大量的微绒毛, 其与III 组相似, 珍珠囊上皮细胞细胞核明显增多, 颗粒物减少。该时期, IV 组在插核位点上形成了不连续的低柱细胞、V 组插核位点仍未出现珍珠囊细胞。(5) 三角帆蚌在插核术后养殖150 d 后, I、II、III 组珠核表面出现明显的珍珠质沉积,II、III 组珍珠质沉积均匀, I 组不均匀, 并且II 组沉积的珍珠层厚度(0.85 mm±0.06 mm)显著大于I、III 组(P<0.05;0.62mm±0.07 mm, 0.56 mm±0.03 mm), 而IV、V 组珠核表面没有珍珠质沉积。研究结果表明, 三角帆蚌内脏团不同插核部位珍珠囊上皮细胞的形成存在明显差异, 斧足–内脏团前端、斧足–内脏团中部以及近生殖腺部插核能形成完整的珍珠囊结构并沉积珍珠质, 其中斧足–内脏团中部插核更有利于珍珠的生长。本研究旨为淡水珍珠贝的内脏团育珠研究工作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