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收录
  • 论文
  • 水产名词
  • 专家库

达氏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dabryanus)

中文俗称:沙腊子、小腊子、鲟鱼、鳇鱼

届:
目: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亚目: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科: 鲟科(Acipenseridae) 亚科:
纲: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亚纲: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
属: 鲟属[Acipenser(Linnaeus, 1758)]
种: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亚种:
生态特征:

体长呈梭形,体表浅黄色。头呈楔形,背面粗糙。吻较短,前端尖细。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吻腹面具须2对。眼小(较中华鲟相对为大)。鼻孔、鳃孔均大。鳃盖膜与鳃峡相连。左右鳃孔分离。体被5行骨板状硬鳞,鳞间表皮粗糙。尾歪形。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鳃耙呈三角形薄片状,33-54枚。体背及侧面青灰色。腹面灰白色。鳍青灰色,边缘白色 。腹面扁平,体被五行骨板, 前背骨板约 8~12 个, 第一个骨板不特别大, 幼鱼皮肤粗糙; 侧骨板 26~41 枚, 腹骨板8~13 枚, 背鳍条43~58,

生态习性:

生长速度较快。生殖群体雄性4-7龄、雌性5-8龄达性成熟,一般体长0.8-1.0米,体重5-10公斤。产卵季节在10-11月,少数延至12月。性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上溯至上游、江河主河道产卵,卵为沉性和粘着性。卵粘着在产卵场的石砾滩底发育。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类和腐植质等。幼鱼以水生寡毛类、蜻蜓幼虫、双翅目幼虫、摇蚊幼虫和小鱼等为食;较大幼鱼和成鱼以腐植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一般停食[2] 。达氏鲟属于淡水定居性鱼类,略有集群,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湖北沙市至金沙江干支流中, 是一种广温性鱼类,生活适应水温范围1~32℃天然环境中达氏鲟喜欢在较暗的底层缓流水体中活动,经常栖息在8~10m 的江河浅水区,在岩礁沙底卵石区域游动觅食冬季在有缓流的河道中越冬,立春后在江水回温至12℃以上时开始溯水上游到长江的干支流摄食产卵,达氏鲟同中华鲟一样属于洄游性鱼类,不同的是达氏鲟不作远距离的洄游 达氏鲟怕强光,怕噪音干扰,喜在夜间安静的环境下摄食 。 达氏鲟属于杂食性鱼类,但较为喜食动物性食物天然水域中的达氏鲟幼鱼主要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幼体和底层小型鱼类,随着个体生长,摄食量的增加,开始转变摄食植物性食物,如水体中的藻类,水生植物的茎叶等,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经驯化可摄食丰年虫幼虫水蚯蚓和配合颗粒饲料等,在稚鱼幼鱼阶段以摄食丰年虫幼虫或剁碎水蚯蚓为食,随着个体的长大,饵料中逐步少量添加配合饲料进行饵料驯化,达氏鲟幼鱼饵料驯化难度比中华鲟 史氏鲟达氏鳇等幼鱼的驯食难度大,一般中华鲟 史氏鲟 达氏鳇15d左右就可以完全驯化转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达氏鲟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驯化成功,甚至更久饵料驯化期间,若饵料投喂量不足,会出现残食现象,体长达15cm 以上时这种残食行为将会逐步消失。 达氏鲟的生长快慢与外源因子密切相关,如水温的高低, 摄食量的多少以及饵料营养价值的高低等 生长适宜水温 18~25℃, 其中水温 20℃为最适生长水温, 水温低于13℃或超过 28℃时,达氏鲟的生长速度明显变慢, 摄食量明显减少。 自然界中达氏鲟雌鱼性成熟年龄为6~8 龄,体重9~15.9kg,雄鱼性成熟年龄为4~7 龄,体重4.5~12.5kg,生殖期有春 秋两个繁殖期,春季( 3-4月) 和秋季( 11-12月) ,产卵适宜水温16~19℃ 绝对怀量6.0~13.0万粒,卵径2.8~3.5mm,性成熟的雄鱼比雌鱼小,体色也较深性成熟的达氏鲟在繁殖季节会沿江上溯至长江宜宾以上江段进行产卵繁殖,达氏鲟的卵为沉性和黏性卵,卵粒粘附在产卵场的石滩底发育

分布:

中国的长江干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开发